下桥村文化礼堂:让村民过上品质生活
发布时间:2019-08-05 23:20来源: 网络整理楼上是健身房、书画室、练舞厅;楼下是特色文化街区、聊天长廊。
楼上灯火通明、设施齐备、环境优美;楼下溪水潺潺、绿植环绕、清爽整洁。
楼上多是年轻人和小孩子,看书、练瑜伽、打乒乓球;楼下老年人聚在一起,摇着蒲扇,听戏迷票友唱几段越剧,或是拉拉家常。
这样的品质生活,是宁海县桃源街道下桥村村民的日常。
天天有活动、周周不重样、老师免费教、设施放心用,升级后的下桥村文化礼堂,羡煞了隔壁村村民,外地人宁愿多掏租金也要长住在下桥村。
文化礼堂羡煞邻村
安徽夫妇宁愿多掏租金,也要长住在这里
说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典型,不得不提宁海县下桥村,这个村是个“网红打卡地”。
7月26日,记者来到下桥村。拐进谢豹桥特色文化街区,画风来了个180°转变,宽约50米的文化长廊像“飘带”一样嵌在马路中间,小桥、溪水、绿植、亭台、回廊,占地不大但精巧细致,让人忍不住要去走走瞧瞧。
谢豹桥文化礼堂就在这条街上,五层楼,有可以容纳两百人的村民讲习所,有设施齐备的健身房,有200多平方米的练舞厅,有可以远程诊疗的保健室……这幢楼可以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娱需求。
下桥村村民王玉燕家里三代同堂。晚上6点多吃过晚饭,她和村里的姐妹来到文化礼堂的练舞厅学习新的舞蹈动作;上初中的孩子在城市书房看书;隔壁是书画室,公公最爱到这里练书法,因为有名师定期指点;老公在健身房打乒乓球;婆婆在楼下的文化长廊听戏。一家人各有所乐。
“这个五层楼的文化礼堂今年4月开放,隔壁村的村民都跑过来看,羡慕得很,说他们村也要搞个这样的文化礼堂。”王玉燕说。
“我们有个门面房租给了一对安徽夫妻,他们的小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没事就去文化礼堂看书,两口子打算长住,说这个地段租金高点也值得。”下桥村村民胡维寅说。
这么优秀的文化礼堂是怎么炼成的?
关键是“意识和眼光”
有场地、有设备、有老师、有课程,还免费。很多人都说,谢豹桥文化礼堂这么优秀,是因为村里“有钱”“舍得投入”。
“有钱是基础。但并不是所有有实力的村,文化礼堂都做得这么好,关键是村领导班子的意识和眼光。”宁海县分管文化礼堂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下桥村以前是个穷村,打造文化长廊、搞文化礼堂,村民一开始也不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下桥村还是个“编草鞋为生”的穷村,一代代村民通过勤劳的双手把村庄建成了“块块土地变成方,条条机路通村庄,机路两旁树成行,水渠灌溉连成网”的美丽乡村。随着宁海城市向北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下桥村商贸业逐渐发展起来,经过旧村改造,村民一个个变成“房东”,一年租金“毛估估”也有10万元。
那时候,村民在物质上脱了贫,精神上却没有富裕起来。
“文化长廊没打造前,谢豹桥这条街两边搭棚子、摆地摊,是全县出了名的脏乱差。”下桥村村主任陈冬娥说,村领导班子觉得没面子,但村民觉得环境差点没什么,人气旺、能挣钱才是最要紧的。
2014年,下桥村建成了桃源菜市场,马路菜场搬迁了,村集体收入也上来了,菜市场一年收入500多万元。
基础打好了,2015年,陈冬娥在外出考察一圈后,决定把谢豹桥这条街改造成特色文化街区。投入上千万元,2016年完工,这条文化长廊连同村里的“幸福大舞台”一起构成下桥村文化礼堂1.0版本。
经济富裕了精神上不能垮
“赔钱”买卖算的是笔长远账
陈冬娥说,文化街区建成后,品质提升了,环境改善了,人气也更旺了,“一间40平方米的店铺,改造前,一年租金一两万元,改造后五六万元。”
投入上千万元改建文化长廊,给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课:文化和品质是无形资产。
而谢豹桥文化礼堂2.0版本,刚开始看上去也是个“赔钱生意”。
礼堂所在的这幢楼原来是家宾馆,一年租金有100多万元,把楼收回来后,租金没了不说,还要搭进装修、设施、管理、水电费用,不少村民说贴钱搞文化礼堂,没收益,是门面工程、政绩工程。“我说我们得为下一代考虑,有钱了不看书不学习,整天打麻将,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能有啥出息。我们得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精神家园。”陈冬娥力排众议,说干就干,谢豹桥文化礼堂今年2月动工,4月就“开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