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不是1亿假装健身中的一份子,运动健身风险
发布时间:2020-07-28 09:11来源: 未知前几日,根据一份《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计算,约有1亿人买运动装备却很少运动,办了健身卡却很少去健身,由于这是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实际情况必然会有一些差异。不过很多网友朋友现身说法,表示我们确实在假装健身、运动,并且方式可不仅限于光买不做!
全民健身日益深入,在宣传广告和励志故事的影响下,关于什么是好的身体,都市的人们正在形成共识。它不仅是健康,也是健壮;人不仅要瘦,也要有肌肉。在日本,还有一个“肌肉储蓄”的新观念,意思是对一个人来说,要多储存肌肉,就和存钱一样。在这种话语中,肥胖,正在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它不仅是一种体型,也成了某种道德亏欠,意味着你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健身的意识就在这样的影响下越来越深植于心中。
运动健身具有双面性,其正面作用被人们广泛认知,但是其负面影响远未被人们认识。机会与损伤并存,这就是风险,如何减少、降低损伤,这就是运动健康管理需要加强的,每一个认真健身,或者假装健身的人都应慎重对待。运动会产生过多的内啡肽,使人产生麻痹的感觉,从而疏于对损伤的防范,如心脏病发作前的疼痛感消失,因此失去抵制外来病毒的作用。过大的运动量,还会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对人体机能产生多方面的损失与副作用。这也是为何在马拉松比赛中时有猝死情形发生。
运动健康管理,塑造健康的美是人们运动健身的终极目标,健康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包括身体健康美、精神健康美、行为健康美。
健康美系统
运动是有风险的,要极大地提高全民科学、安全健身意识,防范运动健身风险,科学运动健身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美。
在假装运动健身的人,在你真正唤醒想要正式行动时候那么就请要注意了,要按照正确科学的运动健身系统方法进行。
运动健身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大家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有风险意识,这里运动风险意识是指人们对运动风险的认识和防御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能力。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要达到运动健身目的,要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控制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身心协调发展原则;二是同化优势原则;三是适量运动负荷原则;四是风险意识原则。这里大家就需要选择符合的运动健身项目和运动健身方式。在遵循同化作用优势原则时要注意控制这四个方面1️⃣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2️⃣足够的营养供给;3️⃣控制一定的体力消耗,避免过度疲劳;4️⃣必要的休息。
在运动健身过程中,运动参与者在个体的身体状况方面,存在年龄、性别、自身疾病、受伤、身体状态不佳、体质差、对自身身体状况认识不足等情况,盲目健身。为了有效提高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健身消费者应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个清楚正确的认知,要加强自我监督和医务监督,在参加健身前咨询医生并做全面的体检,从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清楚的了解,杜绝带病冒险参加锻炼;并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运动处方,选择适合的健身项目和运动强度。
在健身动机方面,存在工作、家庭、社会竞争等原因导致的怀着不健康的健身动机造成的锻炼成瘾心理、攀比心理、争强好胜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发泄心理、健身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失落心理、厌恶心理和不为人所知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盲目健身等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健身者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健身者应该端正自己的健身态度,适度调节和放松自己的心情,可以通过与亲友交流,倾诉内心的不快,心情舒畅后再参加健身,不要带着情绪参加锻炼。要怀着轻松愉悦的平和心态健身,不要把锻炼当成必不可少的“任务”或者与人较量、一争高下的“砝码”。
在健身知识经验方面,健身者往往体现出两个极端现象,即缺乏健身知识经验的健身者容易发生健身风险,或者已经从事多年健身锻炼而没有发生过风险事故的健身者,可能会忽视健身风险的存在。如健身者对健身房的危险情况和健身运动存在的风险熟视无睹,也很容易导致健身风险的发生。表现在健身知识经验缺乏方面的风险认知有很多,如盲目从众锻炼、盲目减肥或发展肌肉、超负荷锻炼、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健身项目性别化(如认为跳健身操是女性的项目,而器械练习是男性的项目)等。为了有效提高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健身者自身要注意从各种渠道汲取科学的健身知识,学会判断和区分伤病、疲劳过度和正常锻炼反应之间的差别,时刻把健身安全放到首位来考虑,杜绝麻痹大意思想,不盲目模仿别人的动作和练习方法,排除过度减肥和大强度锻炼发展肌肉的不正确思想,不要仅仅局限于练习某个健身项目,排除健身项目性别化的错误思想,要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锻炼,从而避免造成局部过度发达,而产生薄弱环节,为健身安全留下隐患。每次参加运动健身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练后要充分拉伸放松,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易受伤的部位,及时采取主动保护和预防措施,加强自我和他人保护。不节食或过度使用健身营养补剂,要平衡膳食,合理补充各种营养。如果对器械使用、练习的方法和运动强度不清楚,要先咨询健身教练或上科学健身培训课程,虚心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健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