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来了,对股市楼市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9-08-22 17:11来源: 网络整理上大学的时候,经济学老师总是跟我们念叨两种理念:
其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其二、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中国人在经济领域很快学到这两句话的精髓,老师是美国。
02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可谓是人间天堂,随着电气化的来临,美国迎来经济、艺术的双丰收。
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当然还有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当时的美国可谓光芒四射。
然而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陷入衰退。
金融侧,利率管制与金融管制渐渐无法跟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实体侧:美国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受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涨价的影响,美国经济迅速陷入滞胀。
不知道那时候是否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当下在中国很时髦的词语,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的。
不幸的是,美国选择从存款端入手。
1970年,美联储取消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利率管制。
1973年,美联储取消所有大额存单的定期存款利率限制……
存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以及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储户资金的揽储大战。
(当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从贷款端入手真明智!)
伴随利率的不断抬高,银行资金甚至出现存款利率高于最优贷款利率的现象。
美联储一看大事不好,紧急降息。
事与愿违,美联储的降息并没有阻止存款利息的上升,倒是成功阻止了美国股市的上涨。
聪明的美国人终于回过神来,改革必然会流血牺牲。
美联储重启加息之旅,伴随着许多银行的倒闭,终于在1986年4月,储户存款的利率上限被取消,贷款利率也一律不加限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完成!
03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起点。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面临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相似的状况。
中国人不仅勤劳,更加聪明。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贷款端入手。
2018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中国利率双轨制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双规并为一轨;
201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稳妥进行双轨并轨;
2019年7月23日,易纲提出,为了防止存款大战,存款基准利率仍要保留一段时间;同时,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要及时进行,贷款基准利率要逐步淡出,市场化报价要参考MLF等一系列市场化利率。
话不多,句句在点子上!
04
我们来了解一下理想化的利率传导路径是什么?
其一: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或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行为,面向市场释放基础货币,由此产生的资金利率叫做政策利率。
通俗说来,央行与商业银行做交易,央行给钱,商业银行给抵押物,商业银行要付给央行利息,享受这笔资金的“出厂价”;
其二: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价格叫做“批发价”,央行通过“出厂价”的高或低影响“批发价”;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商品的出厂价便宜,“批发价”自然便宜。
其三:资金“批发价”便宜,企业与个人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肯定更便宜;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存款利率高于批发价的话,商业银行也就不愿意接受存款了。
其四、商业银行贷给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叫做“零售价”,当批发价与存款利率下行时,零售价自然也会下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中国利率市场长期出现货币市场与存贷款市场的双轨制。
问题在哪?
上图第2步,资金出厂价向批发价的传导是畅通的。
上图第3步——银行间资金批发价与存款利率之间的传递其实是阻塞的。
按理说,银行间资金批发价便宜,存款利率低;银行间资金批发价贵,存款利率高;
现实情况是,无论批发价贵还是便宜,存款利率都要受到存款基准利率的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只能围绕央行设置的存款基准利率上下波动。
这就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给唐三藏原地划那个圈一样。
上图第4步的传导其实也是阻塞的。只有银行整体成本下降,才有可能降低贷款利率。
银行整体成本的降低依赖于银行整体的风控与管理以及银行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05
8月17日央行发布的17号令,就是以解决第4步的传导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