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教育 > 考试 >

陆奇58岁上战场 自立门户后仍面挑战

发布时间:2019-12-04 18:03来源: 未知
 

 
  文/CEO来信君
  来源:CEO来信(ID:ceolaixin)
 

  陆奇的2019年过的并不如意,至少很多事并不在其意料之中。
  他牵头创办的YC中国刚刚举办完第一期秋季创业营的Demo Day,YC就宣布退出中国;他不得不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重新募资,成立了奇绩创坛。时间紧张不说,整个过程看上去也充满戏剧性——美国YC换了CEO,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把YC在中国的分支给砍了,多少有点像投资圈版本的“蝴蝶效应”。
  陆奇曾说过一句“鸡汤”,在网上流传甚广:
  “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你从现在的位置,带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位置。”
  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陆奇自己,在2019年更是如此。
  在陆奇的人生班车中,雅虎、微软、百度、YC都是业界响当当的公司,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但这些班车似乎并没有将他带到自己期望的位置,以至于陆奇在2019年仍以58岁的高龄重新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30年轮回,从教师到导师,陆奇的被动人生  陆奇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职场上的被动是在40多年前,源于体力上的弱小。当时他因为身子骨弱,连进造船厂打铁的机会都没有得到,不过上帝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聪明的他凭借着求知的渴望坚持学习,终于等来了1978年恢复高考,由此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并在硕士毕业之后,马上留校任教,抱上了铁饭碗。
  在那个年代,猪肉还是很贵的(虽然今年的猪肉也很贵,但跟当时还是不能比),即使是大学老师也只能一周才能吃上一次。
  为了温饱,陆奇选择成为了大学老师。
  在大学做了2年的老师,他又被命运垂青,偶然去听了一次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埃德蒙.克拉克在复旦的演讲,并提了几个这位教授印象深刻的问题,陆奇受邀赴美留学,不仅成为了美漂,还和李开复成了师兄弟。
  不过陆奇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时,他的师兄李开复当时已经博士毕业,并在苹果公司工作2年时间了。
  陆奇的学业也很顺利,毕业时他还曾去咨询李开复,未来的人生路怎么走。李开复给他指了一条路:去硅谷吧!
  就这样,陆奇加入了IBM艾曼登研究中心做研究员,开启了他在硅谷的职业生涯。2年后,他又“半推半就”的加盟了雅虎,一呆就是10年,最高做到了雅虎执行副总裁。
  对于陆奇1998年加盟雅虎的经历,有两种传闻,一种是说他在与朋友在一家餐厅聊天时,被雅虎的高管听到了聊天内容,然后就邀请他去一趟雅虎公司,结果一去,雅虎这边把聘用合同都准备好了,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另外一种传闻是说陆奇当时陪朋友去雅虎面试,然后被发现他自己也很了解互联网,于是被邀请改天再来雅虎一趟,等陆奇一过去,对方已经给他准备好合同,同样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当然,这两个故事无论哪个是真实的,都指向同一个结果:陆奇是个人才。
  10年后的2008年,当微软想要收购雅虎时,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也发现了这一点,然后他对当时已经是微软高管的萨提亚·纳德拉说:“我们得请他(陆奇)来,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在他手下工作,那就成问题了。”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陆奇一定会被请来,至于你愿不愿意当他的下属,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傻子也会懂鲍尔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更何况是当时已在微软工作了16年之久的纳德拉。
  最终纳德拉选择“蛰伏”,他非常乐意配合陆奇的工作,做他的下属。后来也曾有微软前员工分析,纳德拉这种能屈能伸的态度,还博得了微软董事会的好感,最终为他成为微软CEO奠定了基础。
微软时期的陆奇  陆奇的第二次职场被动来自2013年,原因或许与他在公司的根基有关。
  在2016年陆奇从微软离职后,有很多人分析过为什么陆奇曾是纳德拉的上司,后来却被纳德拉反超接任了微软CEO一职。
  其实并不难理解,至少从两人在微软的履历看,1992年就加盟微软的纳德拉远比2008年加盟微软的陆奇根基深厚。
  不可否认,2008年到2013年这5年里,陆奇确实是微软公司里最接近CEO的四大高管之一。也是华人有史以来在科技公司职位最高的一位。
  但别忘了,这恰好也是鲍尔默担任微软CEO的5年。
  鲍尔默卸任之后,纳德拉成为微软掌门人,对此微软的董事会曾经有这样一段评述:
  “纳德拉更熟悉微软内部的复杂环境,能比“空降兵”更快地推动新产品和业务发展。”
  这里的空降兵指的是谁(是不是陆奇?),值得玩味。
  今年YC退出中国是陆奇在职业生涯中第三次遭遇被动了。这也是他第二次面临Boss换人影响自己的职业规划。YC退出中国,甚至直接把陆奇从职业经理人身份推上了创业者的角色。
  或许这也是命运在提醒他:你真的不需要一个Boss了。
  陆奇是被命运垂青的,但命运好像也在跟他开玩笑,总让他距离一把手有一步之遥。
  他曾至少3次有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司地位,在微软,在百度,在YC中国都是这种情况,但他在微软没赢得了纳德拉,在百度没能长期做下去,在做YC中国时也遇到了美国总部的变动。
  现在,无论他是否愿意,他终于是CEO了。
  但对于自己的身份,陆奇还是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导师。他近期甚至称指导创业者“本质上跟做博士论文导师工作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看到30年前,陆奇的身份是大学老师,30年后他的身份变成了创业导师,兜兜转转,他又回归了他最初的职业角色,有点人生轮回的意味。
  15年承诺,加速器事业能否如意?陆奇和他指导的创业者们  “我会在加速器的事业上投入15年时间。”
  在YC撤出中国的同时,陆奇对外界做出了这样的承诺。然而中国市场上的加速器模式很多是并不成功的。
  比如陆奇的师兄李开复,在10年前曾遇到与他十分类似的状况,就是谷歌也要退出中国,李开复选择了独立创办创新工场。最初创新工场也是走加速器/孵化器的模式,但在最初的两三年里,创新工场就选择转型成为一家专业的投资机构。
  2012年,李开复接受采访时透露:
  “当初选择内部孵化模式纯属无奈,09年创业者对创新工场处于观望态度,只能自己带创业项目。随着业务发展,早在2年前已放弃内部孵化模式,如今的创新工场是家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
  2016年,李开复再“锤”加速器模式,当他被媒体问到是否看好国内涌现的加速器模式时,他说:
  “国内创业者需要的不是YC那样强势的品牌,而是真金白银和有价值的服务。是以服务的心态来帮助他们,以公益的心态来支持他们。国内也需要类似YC的机构,但是要以公益的心态来做。
  其实全世界除了YC,没有哪一个用他的模式赚到了钱。”
  2014年,36氪也曾推出过一个非常类似加速器模式的项目,名叫氪空间。当时的氪空间主打的是0元、不占股份邀请有不错idea的初创团队入驻3个月,在3个月里对这些项目进行加速,对接投资资源等等。
  不过再看现在的氪空间,自从2016年从36氪独立出来之后,这个项目就走向了共享办公空间的方向,以租赁办公场地为主,今年5月其创始人刘成城透露:“去年我们犯了一些错误,付出了成本……”
  原来他们在2018年规模扩张时踩过坑,在多个城市高价拿了一些场地,结果发展并不如意。
  再加上今年WeWork上市失败,估值从470亿美元直接掉到了80亿美元,也给国内的联合办公创业公司敲响了一个警钟。
  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和刘成城的氪空间这两个典型案例来看,在国内做加速器,前景确实有待验证。
  尤其是国内许多独角兽创业公司是始于资本助推,而非始于加速器的课程加速,这与YC在美国遴选出Dropbox、Airbnb等知名项目有很大差异。
  当然,国内不少资本加持的明星创业公司在经历了风口之后都摔的比较惨,这或许是陆奇重振加速器模式的契机。
  让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就通过加速器的培训变成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至少比那些创业者在走上人生巅峰,遭遇危机后又立马回炉再造更好。
  典型如ofo创始人戴威,曾经在共享单车领域里备受资本追捧,短短三四年里就融资22亿美元(近150亿人民币),结果这家公司始终没有完成商业闭环,最终在2018年爆发资金危机,网上排队退押金的人一度高达1000多万。
  ofo深陷危机之后,戴威后来去参加了企业家圈内的高山大学,单是学费就68万元,他还曾去美国游学。目前仍在收拾公司的烂摊子,时不时还会出一个“想退99元押金,先消费1500元”的幺蛾子……
  陆奇如果能在之后的加速器中帮助中国创业者正心、消除妄念,使大家认识到创业存在幸存者偏差,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然这也要看陆奇的创业初心究竟是要做教育、做投资,还是做地产,这将会决定他的奇绩创坛在15年后是否依然是奇绩创坛,还是变成了下一个创新工场或下一个氪空间。
  1年半试水,陆奇创业仍面临三重门  10年、8年、1年零4个月,1年零3个月……
  这是陆奇在雅虎、微软、百度和YC中国所待的时间长短,如果按YC今年5月确定退出中国而不是11月才宣布的时间来算,陆奇在YC中国也就只有9个月的时间。
  现在YC中国成了陆奇口中的“奇绩创坛的一个项目”,以后的日子里,陆奇不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一名创业者,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事实证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风险之一就是会被巨人左右命运
  不过目前陆奇除了加速器模式是否能成功的疑问之外,还有三重门要过。
  第一重门:陆奇此前没有创业、投资、操盘基金的经验。
  这应该是奇绩创坛的天花板。
  “我是第一次做融资,我以前从来没有管理过基金、也没有做过投资者。”陆奇在回应YC退出中国后面临的挑战时说。所以他在教人创业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创业,如何投资、怎样管理基金。
  而且考虑到他现在已经58岁,甚至比当年张忠谋创办台积电的年龄还大2岁,不知道陆奇在未来15年里,能否继续保持非常高强度的工作状态。15年后,陆奇就73岁高龄了,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该安享晚年的年龄。
  目前,已经有人对陆奇提出质疑了。
  在谈到YC退出后的影响时,陆奇曾说:
  “独立运营总体对我们会更有利。没有YC的品牌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很有限。”
  显然有人并不这么认为:
  再看另外一个网友的评论:
  陆奇现在遇到的质疑,都是当年李开复遇到过的。因为李开复在做创新工场之前,也一直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独立创业操盘基金的经验很少。
  以至于李开复都创业近3年了,2012年网易创始人丁磊还在调侃说创业工场不如网易:
  “我们除了钱之外还有管理经验、用户群,而且他们老大(李开复)也没有创业经验。”
  丁磊的嘴,当年一点也不佛系啊!
  而李开复也不愧是陆奇的大师兄,从最初在美国为陆奇指明去硅谷求职的方向开始,到如今在投资圈的成功,都在为陆奇做出榜样。
  第二重门:奇绩创坛的团队能力有限?
  这应该是陆奇当下面临的瓶颈。目前已经有人在网上质疑说10个人的团队如何服务国内众多技术类创业者。
  而且陆奇还曾强调过奇绩创坛提供的服务“在中国的早期创业生态是不存在的”,这个服务具体包括为各个创业公司提供产品、技术、销售、运营、增长等方面的咨询或支持,在创业公司扮演者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角色。
  深度介入创业公司的经营这是非常累的一个活儿,陆奇确定要长期这么做吗?随着加入创业营的团队越来越多,奇绩创坛的团队确实需要快速扩大一下。
  另外,陆奇的理念跟其他投资人的理念确实不太一样。比如就在一周前,经纬中国的创始合伙人张颖还在网上说:
  “任何一个过渡依赖外力,依赖投资者帮助的公司,基本没有未来做大的可能。这就是事实。”
  陆奇在对创业者说“你快来找我帮忙”,而张颖则在对创业者说“你得靠自己”,或许他们面对的投资项目阶段不同吧!
  CEO来信君几年前也曾亲眼见到过一个朋友以投资人身份加入其投资的创业团队的故事,结果当那个创业项目快要失败时,不成熟的创始团队,甚至将所有的失败原因归结于那位投资人加入团队后提出的某个转型建议,最终我那位投资人朋友不仅损失了几百万的投资款,还差点被那个创业团队暴揍一顿……我那个朋友太冤了。
  国内创业就是这么神奇,什么事儿都可能会发生。
  当然陆奇肯定会慎重筛选创业者的。
  第三重门:经济大环境不太好。
  这个陆奇也承认,他需要募资时刚好赶上了资本寒冬,目前美元基金已经筹集完毕,人民币基金原本计划10月底结束,但如今要拖到年底。
  陆奇也赶上了人民币基金7年周期的尾声,但很多LP的钱很难拿回来,导致投资的动力不大,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退出案例数量仅为投资案例数量的约1/5,退出难已逐渐成为股权投资机构的共识。
  而且市场上还出现了估值倒挂的现象,即使有项目IPO也有可能让投资人赚不到钱,今年投资圈的日子也很难。
  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最近离职时在朋友圈说过去10年是滚烫沸腾的10年,吴晓波也将过去10年总结为“水大鱼大”,但2019年,似乎已经出现分水岭,时代沸腾的温度要急转直下了。
  当然,有句俗话叫“不在逆境中沉沦,就在逆境中爆发”,在这种情况下,陆奇如何能够盘活加速器以及奇绩创坛的面向A轮的投资业务,就更值得期待了。
  小结:
  美团CEO王兴曾经说过,凡事要是从50年的周期来看,那很多事情就都是在经历,还没有到终局。最近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也提到,要做一个挫折驱动的人,“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伤”。
  或许YC退出中国,对于陆奇来说就是一次“擦伤”。
  尽管陆奇没赶上10年前李开复遇到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但他看好的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刚拉开大幕,前景可期。
  陆奇说过:
  “在一种规则里,肌肉记忆是好事情,一流的艺术家、运动员都是靠肌肉记忆成就事业。但如果世界变了,肌肉记忆就成了坏事情,大部分公司死掉或者赶不上新一代的创新,个人认为大部分都是惯性思维所致。”
  今天的他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正在或被动或主动的改变自己曾经拥有的惯性,破釜沉舟,加速重启。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