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库:推进新型城镇化进
发布时间:2019-11-29 14:01来源: 网络整理【导语】贵州公务员考试网:以下为“2020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库: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打算报考2020贵州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备考了。
【给定材料】
2014中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在顺德举行。据悉,目前佛山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5%,在省内城市中高于广州,仅次于深圳。但与城镇化率相比,佛山城镇化质量却不高,城市病也日益凸显。(8月17日《佛山日报》)
一方面城镇化率很高,另一方面,城镇化质量却不高,城市病日益凸显,无疑不是城镇化的发展目的和精髓,而提高城镇化质量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不仅解放生产力,还能够发展生产力。城镇化,要围绕提高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说白了,还是要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进一步详细阐释,新型城镇化,不再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而是以高效益、无污染、发展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辐射核心,带动周边金融、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个自然风光秀美、人文环境友善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区域经济模式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于生活品质提升的人文新城。
城镇化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优质资源的多重配置,借助城市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的改变,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衣食住行等外在条件的提升和改变,但是这些“物”的城镇化只是城镇化的外壳表现,城镇化更需要内在的内涵提升,“物”的城镇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是目的,更是境界。
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有政府提供的新的社会工作机会和保障,但是农民骨子里的失落感很难去除,对城镇化不适应也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权益诉求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同时,积极和农民展开沟通和对话,和农民促膝谈心,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只有通过不厌其烦和不厌其细地做农民的思想工作,才能化解心理隔阂,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变工作阻力为动力。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千百年来的熟人社区形态和人际关系生态被打乱了,被人为的分割了,变得支离破碎,这是农民最无奈和最难受的心里感受,尽管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却在失落,如何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不仅考验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新型城镇化的人文情怀,将农民的诉求看成是城镇化的重点和重中之重,就是一种更宽泛的绿色发展意识。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撤村合并,集体上楼”,也不是简单的由穷变富,更不是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改变;不是宽敞的楼房、方便的超市、清洁的抽水马桶等等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是安居乐业的人性化的差异化精细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和融入城市的心理认同,从本质上讲,是农民心灵的一次洗礼和飞跃,提高城镇化中农民的人文素养比提高农民的物质待遇更重要,城镇化的质量最终表现在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上,表现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上,而不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上,“人”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的最高境界和精神归宿。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好城市美丽原始的天际线,城市楼不在于高,不在于面积之大,而在于有可触摸的历史人文细节,在于有人文记忆,对于城镇化的规划和设计而言,就是要多体现居民的情感诉求,多体现“人的尺度”,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居住和就业的城镇化,让农民身在城市,精神的落脚点却不限于城市,时时处处能够让农民生动地感受到乡愁的萦绕,这样的城镇化才是人文的城镇化,也才是农民喜欢的精神城镇化。
问题:结合材料和社会实际,谈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公解析】
1.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3.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4.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5.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点击进入2020贵州省考交流群:81169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