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旅游 > 国内游 >

万国商人的理想乡,马可波罗笔下的刺桐

发布时间:2021-09-03 09:55来源: 未知
    马可波罗说:“如果有一艘载满胡椒的商船开往亚历山大港,那就必然有一百艘开去刺桐港。”无数异国商人乘着满载香料的船只渡过重洋,远远地看见陆地上燃烧着一片嚣张的红云,欣喜若狂。
 
    那片“红云”正是满城的刺桐花,陆上那座城市自然就是万国商人的理想乡——泉州了。
 
    沧海桑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短短一行字之间浓缩了一千年的历史,并在千年后成为这座城市的桂冠——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与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从蛮荒到形胜都会
 
    泉州的发展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方战乱不断,大批汉族士族子弟南逃避难,给原本尚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的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
 
    唐末五代,北方再度遭受大分裂,中原人们多次向南方转移,有了“人才和技术”的流入,泉州也就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了。
 
    发展到宋元时,泉州便逐渐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作为东亚的一颗海上明珠,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更是当时中西方贸易的枢纽。也就形成了马可波罗在书上描述的盛况。而随着香料一起流入中国的,还有各族人民。
 
    大批的中亚和西亚人随着船队来到泉州并定居下来,甚至在这里当上了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阿拉伯裔的蒲寿庚家族了。
 
    蒲寿庚雕像
 
    长期的对外贸易活动和多种文化的融合孕育了泉州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形成了泉州一套独特的经济文化体系,体现在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砖一瓦中,甚至是泉州人的血液中。
 
    千年转眼过,随着历史际遇的不断变化,当年的繁华如梦骤然烟飞云散,泉州那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却始终留在城中,清晰地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刺桐城何以成为刺桐城?
 
    宋元时期的港口城市并不少,广州、宁波、扬州这些名字我们都不陌生。可为什么偏偏是泉州呢?它凭借什么超越其他港口城市,一跃成为一个“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以及“东方第一大港”的呢?答案就藏在刺桐城内那22处代表性史迹中。
 
    皇家盖章,中央扶持
 
    刺桐城之际遇与宋元朝廷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今天的话说,刺桐城的背后有着健全的制度保障、精英人才保障及配套的人事管理一整套完整的行政制度体系。
 
    我们先来说说其中的“MVP”——市舶司吧。市舶司是一所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宋哲宗时起设,主要负责出入口货物管理、接待外商、货物征税等,为各地的商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仅如此,市舶司的“公务员们”还会在商船出海时为其举行祈风仪式,预祝船队一帆风顺。泉州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就清晰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有了行政管理还不够,贸易是人的活动,人才是贸易发展的主角。因此,我们能看到除了货物管理部门,泉州还有着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这些代表着社会精英力量的遗迹。
 
    前面我们说过泉州的发展是南下的中原汉人经营之结果,南外宗正司遗址正是管理这些“引进人才”的政府部门,宋朝赵姓贵族们的宗族事务和居住场所统统由它来包办;而泉州文庙及学宫,自然就是本土人才的“培育基地”了。
 
    泉州文庙
 
    在政府的种种强力扶持下,泉州的发展速度堪比乘上了火箭,城市也显现出了不断向外拓建的趋势。德济门遗址就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天后宫文管处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表示:“它实证了宋元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促进下,向南部沿江区域拓展的事实。”
 
    德济门遗址
 
    刺桐城开“万国花”
 
    涨海声中万国商,万国商开“万国花”。刺桐城里的中亚和西亚商人带来的不只是香料的芳香和象牙、犀牛角的珍奇宝贝,随着船队而来的,还有他们独特的宗教文化信仰。
 
    刺桐城“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宗教信仰为远洋奔波中的人们在海上无数个不知归期的艰苦日子里带去了坚持的希望。人们立庙造像,远赴印度的泉州商人求的是一个祈佑,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则要寻找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千百年来,多元文化在此和谐共处,并存共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因此,在泉州,象征着妈祖文化的天后宫邻近处就是代表着道教力量的真武庙、老君岩造像及佛教的开元寺,与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齐名的是波斯摩尼教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而不同,异花同辉。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冲突连绵不断,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现代的伊拉克战争,一场场战争悲剧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中国的泉州却是一个奇迹,在这里,各种宗教共聚一城,相互融合,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独特风景。
 
    名牌“工厂”,中国制造
 
    刺桐城区别于其他港口城市的优势,还在于它从生产到外销的完整产业链条。南方白瓷天下知,而泉州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西方世界视若珍宝的元青花瓷、法国人赞不绝口的“中国白”就从这里而来。
 
    此外,据《诸蕃志》《岛夷志略》记载,铁制品同样是泉州出口货物中最具特色的商品类型之一。当年小到铜簪大到铁鼎的精美铁制商品就从泉州港出发,迈向世界市场。尽管今天泉州冶铁业的辉煌已不再,纯熟巧妙的冶铁技艺依然流传了下来,培育了另一门独特的百亿文化产业——安溪藤铁工艺。
 
    安溪藤铁工艺
 
    要是当年的刺桐城瓷窑和冶铁坊也打广告的话,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世界驰名“工厂”,质量上乘有保障,产地直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听起来是不是毫无违和感?泉州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洋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体现着刺桐城手工业生产能力,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在繁盛的货物运输需求刺激之下,泉州城内由点到面发展出了一张交通运输网络。
 
    海边那高耸入云的航标塔是泉州的“迎客松”。它们为远道而来的船队指明了方向,远远地看见它们高挺的身影,我们便知道陆地离自己不远了。在泉州,那便是六胜塔和万寿塔。
 
    商船缓缓驶向水深而风轻、两边陆地蔽护的泉州港,我们可以将船只停靠在繁盛的江口码头或石湖码头。将货物搬下船后,我们便可以将其运送到刺桐城内了。
 
    刺桐城河网密布,没有了船,要渡水就要依靠桥梁了。这时候,宋元政府不惜花费百万打造的多座石桥便发挥了自己的价值,申遗项目中的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大型桥梁。
 
    泉州洛阳桥
 
    泉州人对家乡的自豪与爱、不折不挠的奋斗和钻研精神以及包容开放的心态是深刻到骨子里的,这是祖先的馈赠。在今天,正是他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为泉州再次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在申遗成功的背后是人们经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这群人之中有的是文物保护的专业研究人员,比如天后宫等遗址的修复工程总负责人刘大山;有历史学家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更有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像“古城讲解员”培训老师李以健等等。
 
    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我们铭记,泉州申遗之硕果当思坚持不懈的泉州人和一切为泉州作贡献的人们。
 
    古老的刺桐城,一度是东亚海洋文化圈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它的故事曾经为世人传说、又被世人遗忘,而今它再度被讲述时,人们惦念的或许不只是当年的辉煌,而是带有历史纵深感的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