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旅游 > 国内游 >

去杭州怎么能不去吃“杭帮菜”

发布时间:2021-08-30 15:14来源: 未知
    来到杭州,似乎就会情不自禁地慢下脚步来,因为无论是眼前朦胧的烟雨,还是旖旎的山光,都不舍得让人只是那么匆匆一瞥。
 
    泡上一壶西湖龙井,点上三两清汤小菜;
 
    细细品,慢慢嚼;
 
    在杭州,似乎就应该这样生活,
 
    而杭州的美食,也似乎就应该如此品尝。
 
    一座城市的饮食,往往镌刻着那一座城的基因,而味道会带着记忆,作为千年城市文化传承的化身。
 
    那么,“杭帮菜”又历经了怎样的人文历史的洗刷,带着杭州城的基因,沿袭至今呢?
 
    浙菜起源——浙江人的祖先如何创造杭帮菜?
 
    新石器时期,“越人”就开始在杭州湾和钱塘江流域一带定居。
 
    他们将附近搜集来的籼稻、菱角等放到陶罐里烧熟,与雁、鱼、猪等动物一起食用,浙菜就在旺火和陶罐里渐渐成型。
 
    良渚时期,在良渚古国,开始呈现“杭帮菜”的初始轮廓。良渚古国的中心地区集中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和夏朝还要早。
 
    那个时候的“良渚人”,也可以叫做当年的“杭州人”,早就懂得如何“饭稻羹鱼”,就是用稻米做饭,用鱼做羹,可以说这算是最早的“杭帮菜”了。
 
    据说连秦始皇都曾南下江南,也到过杭州,寻觅杭州的烟火味。
 
    浙菜发展——越王用杭帮菜“打”赢了战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为求打败吴王夫差,不仅派出西施、郑旦等人对吴王出使美人计。
 
    越王还秘密在绍兴稽山办起大型养鸡场,作为前线的口粮。后来,“清汤越鸡”由此诞生,成为浙菜中最有名的菜。
 
    南北朝以后,江南数百年免于战争,百姓安逸得以休养生息。即便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在一片劳民伤财的骂声之中开通,可漕运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五代吴越王钱镠建都杭州,人口剧增,商贸繁荣,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和崛起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无论是宫廷菜肴和还是民间饮食的烹饪技艺都得到发展,为杭帮菜日后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菜繁荣——落难王孙南逃如何成就了杭帮菜?
 
    南宋时期,杭帮菜的发展可谓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北宋末年,北方战火纷乱,金兵进攻汴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宫女眷数千人北上,北宋正式宣告灭亡。
 
    康王,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南逃,定都临安(即杭州),跟随他来的还有一些士族名流以及平民百姓,他们把北方的耕作、烹饪等技术带到浙江,南北烹饪文化发生碰撞,饮食业兴旺,杭州的名菜佳肴应运而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长期在如此“天时地利”的环境浸染之下,早已决定了当地人的口味清淡,偏爱鱼虾的饮食调性。
 
    所有的这些,决定了杭帮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加之南北口味交融,讲究“二轻一清”,即轻油、清浆与清淡。
 
    浙菜名扬天下——苏东坡如何成为杭帮菜的代言人?
 
    苏杭自古多故事,才子墨客占一半。让杭帮菜变得天下闻名,家喻户晓,有一个绝对功不可没。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人人皆知,苏东坡“会做”、“会吃”、“懂吃”和“能吃”,如果饮食可以作为一门学科,那东坡大人绝对是个中翘楚。那么他和杭州缘分又是因何结起呢?
 
    一门三进士,苏东坡看似门楣光荣,才华横溢,其实他的仕途之旅并不顺畅。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虽遭贬谪,苏东坡仍旧乐天知命、心系杭州,任职期间,积极组织民众抗洪水、疏湖港、筑长堤;百姓无不感念他的付出,纷纷杀猪宰牛,担酒牵羊,打锣敲鼓地送到苏东坡府门。
 
    “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还一一收下,并还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食材分别烹制成熟,回赠给黎明百姓,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这也是“东坡肉”的前身。
 
    细细数来,其实最有名的东坡肉,在杭帮菜的历史里,一共还有66道菜受到苏东坡的影响,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掺、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
 
    随着“东坡”之名,杭帮菜,也可以说”浙菜“,真正变得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山野的走地鸡,密林的春笋和菌子,河流的白鲢、河虾,湖泊的莲子莲藕,菱角,莼菜,村庄圈养的猪羊;这些自然的馈赠在厨师一双巧手下烹制成美味佳肴。
 
    而无论是帝王、才子、还是平民百姓的故事纷纷给这些佳肴撒上一层人文的风味与传奇,让人品尝着杭帮菜的时候,细细回想其背后的"一菜一典故”。
 
    杭帮菜,从来就不是单单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通过品味每道菜时,感受背后那专属于江浙一地的意境风骨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