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要不要让孩子追看“米小圈”

发布时间:2019-08-04 08:20来源: 网络整理

胡丽娜和儿子瑞瑞

  浙江在线8月4日讯 和胡丽娜老师的聊天,是从刘慈欣的《三体》开始的。

  因为,几天前,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家二年级小朋友读《三体》的照片。如果让胡老师来指导孩子读《三体》,她会怎么做?

  胡丽娜认为,读《三体》不应局限于《三体》,借此可以延伸到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比如《流浪地球》《球状闪电》;而刘慈欣作为雨果奖的获得者,可以由他进入一个更大的阅读版图,这样一来,国外的获奖者和中国另一位获奖者郝景芳的作品都可以拿来一读。

  “更为重要的是,从《三体》这一文学作品出发,还能让阅读远离文学——让孩子自主地将触角探入博物馆、星空、未来……延伸囊括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互动的、参与的、蔓延的阅读,是胡丽娜最为期待的方式,在她看来,这才是“孩子要阅读,而不是家长要他阅读”。

  一本讲游河的绘本

  阅读可以从船“蔓延”到企鹅

  胡丽娜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也是前不久刚发布的《浙江省未成年人阅读状况调查》的撰写者之一。

  除了学者的身份,她还是“小一生”的娘。

  胡丽娜和自己的儿子瑞瑞就是“蔓延式阅读”的实践者。

  在胡丽娜看来,孩子平日阅读的每一本图书都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都可以激活生发阅读的无穷乐趣。比如瑞瑞小时候读的《和甘伯伯去游河》就是一个能生发出无数话题的例子——

  《和甘伯伯去游河》里有船,瑞瑞对有船的画面非常感兴趣,胡丽娜就把各种各样涉及到船的图画书找给他看。

  “为什么泰坦尼克号在首航的时候就沉没了?因为它撞到了冰山;为什么会有冰山?因为冰川从极地漂浮而来;由这些冰川,我们再去看有关南极北极的书,从中就能看到特别的物种,如北极熊、企鹅;如果对北极熊有兴趣就看与熊相关的书,对企鹅有兴趣就看和企鹅相关的书……”

  阅读是一个大概念,它不限于课本。正因如此,胡丽娜觉得,假期很难得,它让孩子有一些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应该多跟草木虫鱼、山水自然接触。最有意思的阅读和实践往往就在最日常的生活中。比如学校布置的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这件全浙江小朋友都了解的小事,在胡丽娜和瑞瑞那里,可以将想象力生发到你想不到的远处。

  养蚕就要采桑叶,很多江南的城市小区里,多多少少都有几棵桑树,有些是种植的,有些是自然生长的。在养蚕宝宝的季节里,胡丽娜鼓励瑞瑞做了一张“小区桑树导览图”:“这些桑树分布在哪些角落?我们在哪棵桑树上遇到过天牛?”这样的环节设置,瑞瑞得到了在城市里进行冒险和猎奇的经历。

  蚕宝宝成长、作茧、变成飞蛾、产卵,这些瑞瑞全都看在眼里。

  “飞蛾怎么交配繁殖?有些东西,大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说,我就请邻居家高年级的孩子来讲讲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大人觉得难为情的东西,在孩子的对话之间就很自然。”飞蛾产卵之后不久就死掉了,胡丽娜认为,这个过程又蕴含着对死亡的认识,“这些都来自生活,当卵再次孵化成蚕宝宝,这就是生命循环的过程。”

  在对生活进行“阅读”的基础上,胡丽娜还会和孩子一起探索并阅读蚕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如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物产,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往来。

  书单真的有点“单”

  文学类过多,限制了孩子的认知

  说到自己和孩子在阅读中的关系,胡丽娜用了一个词:“阅读的陪伴者”。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内心必然积累了一些想法或困惑,“虽然从父母或者一个阅读陪伴者的身份来说,我不能给出很好的解答,但是父母要做阅读的有心人,为孩子提供他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慢慢解决内心的困惑。”

  多带孩子去实体书店逛一逛,让孩子参与到阅读选择当中。胡丽娜觉得非常好。

  但不能否认,目前的儿童阅读,还是以家长的自我口味为主。

  “众多童书由成人创作,成人希望孩子成长为他们预设中的样子,推荐给孩子的图书也是经过筛选过滤的,再加上其他方面的限制,儿童作为阅读的主体是失落的。”胡丽娜认为,在阅读现场,孩子的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