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就能上班 陕西平利“社区小工厂”成就“扶
发布时间:2019-07-11 09:25来源: 网络整理中新网7月9日电 (杨维思)老县镇位于陕西安康平利县,小镇有一条沿河的街道,遍布着电子加工、玩具制造等“社区工厂”。简单但敞亮的厂房里整齐地排列着机器,在这里辛劳忙碌的,都是镇上的居民。
平利县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发生率22.4%。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平利县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先后建设112个集中搬迁安置区,累计让28555户83307人搬进新居。
但搬迁也带来了新问题。从山上搬到山下,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群众如何就业挣钱,如何避免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呢?
经过摸索,平利县找到了解决之道。充分调研之后,平利县利用本地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广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一家工厂的厂房内部。杨维思 摄
老县镇的“社区工厂街道”就是形态之一。这里引进的企业多属玩具服饰、电子原件等产品加工,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但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产品大多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尤其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完成。厂房一般设在安置区楼房的一层,搬迁户甚至可以住在楼上,下楼就能上班。
一家电子加工工厂加工的电子元件。杨维思 摄
更重要的是,社区工厂为搬迁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街道上一家袜子生产工厂总部位于浙江,该公司于今年3月在老县镇建立工厂,5月投产。据负责人介绍,他们生产的袜子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目前,袜子工厂吸纳用工125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30余人,员工每月能有1800至3500元的收入。
袜子工厂的员工在对生产好的袜子进行整理,这些袜子将被出口到欧洲。杨维思 摄
此外,平利县还建成工业集中区新社区工厂,园内有标准化厂房20000平方米,配备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企业入驻。在园区上班,用餐可以统一解决,上班时还能将孩子送到社区工厂儿童照料中心照顾。目前,园区已入驻3家龙头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20人,人均月工资约2000元。
园区内的手套生产工厂。杨维思 摄
平利县的这些“社区小工厂”,既很好地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收入问题,走出了一条“社区+工厂”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截至目前,平利县已引进培育新社区工厂83家,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2018年底,平利县贫困发生率降至9.8%,“社区小工厂”成了“扶贫大产业”,如今,这一就业扶贫模式被多地借鉴推广,已在陕南多个县区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