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木耳之乡”汪
发布时间:2019-07-08 16:36来源: 网络整理中国青年网汪清7月 7日电(记者侯倩倩)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彻底过上好日子,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为当地百姓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黑木耳营养丰富,一直备受市场的青睐。地处长白山林区的汪清县,位于北纬43度至44度之间,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1995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
工人在分拣木耳。中国青年网记者 侯倩倩摄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汪清县还为木耳产业注入了科技的力量,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带动全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
位于黑木耳产业强镇天桥岭镇的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园区建立了扶贫车间,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可以直接来公司上班。此外,贫困户还可以享受菌包价格优惠政策。即使在销售过程中遇到困难,公司也会优先收购农户的木耳,确保他们的产品比别人拥有更高的附加值。“虽然扶贫的道路还很长,但是我们企业愿意承担起扶贫的责任。因为我是汪清人,我愿意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园区项目负责人孙永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天桥岭镇黑木耳种植大户。中国青年网记者 侯倩倩摄
在天桥岭镇,木耳产业也在一步步壮大。天桥岭镇人多地少,往常只能种植粮食作物,所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据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决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村民走出“只种三大作物”这个圈,积极发展实用经济产业。此时,木耳产业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镇政府多方筹集资金,近年来建了多家菌包厂,安置了很多贫困户。这几年来,政府还组织农民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很多农户开了眼界,增加了很多的生产量,木耳产业就这样红红火火搞了起来。现在天桥岭镇的黑木耳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菌种研发、食用菌设备制造、标准化基地、菌包的工业化生产、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配货和废弃菌袋综合处理的闭合产业链。
产业扶贫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目前,汪清县黑木耳的产量达到了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 责编: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