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从一张白纸到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发布时间:2019-08-27 18:47来源: 网络整理
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来的第一批38辆“解放牌”汽车,在1956年8月21日运到北京。这批汽车参加当年首都国庆节的检阅和游行。这是“解放牌”汽车停留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纷纷赶来参观。
航拍塞罕坝林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种植基地。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资料图片)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对当时状况,毛泽东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他又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长春西南孟家屯附近举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被安置在场地中心。
这年9月6日,由华东野战军步兵99师改编的建筑工程第五师,全建制分批奔赴长春参加建设。“像消灭所有敌人一样消灭所有困难!”一汽厂总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建筑工程共55项,其中包括铸工、锻工、车身压制车间等10大车间。“三年建成一座汽车厂”,靠的是军人会战的速度与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战场上比军功,在施工现场我们也有立功运动,大家都比谁干得多!”13团103工区砼工班长云光学说。鼓舞他们不断超额完成任务的,是一张特殊的生产竞赛表。“那会儿各工区开展立功运动,有一个‘天安门竞赛表’光荣榜!谁立功了就能去天安门见毛主席!”
1955年底,建设者们提前半年完成任务。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首批12辆汽车驶下装配线。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它的建成投产,揭开了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崭新一页,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中国汽车制造梦的起点。
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富有无限可能的白纸上,描绘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
陕西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条件艰苦,历史上一直很贫困。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很多老百姓还是“靠天吃饭”。1978年,中央批准把延安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减少55%,并每年给延安无偿援助5000万元。改革开放后,延安发展加快,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到2014年底,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
2015年2月,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召开,延安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
李东东,延安安塞人,16岁出门打工,3年后在村里第一个搞起蔬菜大棚。但之后的十几年,父母、妻子、儿子相继患病,生活艰难维持。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给了李东东家希望,妻子做手术,报销90%的医疗费,政府送药上门,患脑瘫的大儿子被送到延安的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在几乎人人会打腰鼓的安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是个好办法。游客来延安旅游,顺道坐半小时车,就可以来安塞看腰鼓、听陕北道情。
李东东参加了励志扶贫艺术团,演一场挣150元,一年能演几十场。和他一样,当地1000多名贫困群众也参与演出。2018年,李东东打工收入4万元,打腰鼓也收入了1万多元。
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62.5亿元。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工程,选派1784名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3.7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加快脱贫进度。
2019年5月7日,延安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扛在肩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