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金融 > 财经要闻 >

山东2019届毕业生两成存留率!长三角凭啥争过山东

发布时间:2019-06-14 02:13来源: 网络整理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虽然“最难就业季”还是会像往年一样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但是自2017年以来开启的“抢人大战”也给了广大毕业生更多选择。2019年上半年,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再次刷新下限,杭州最新政策是“大专学历,35岁以下,在内杭州工作并缴纳社保可直接落户。

抢人,抢年轻人,抢毕业的大学生,送钱送户口,甚至送房,只为了留人!近日,山东本土求职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面向全省5万名2019届高校毕业生发布问卷,就当前毕业生流动情况作出分析,结果显示,山东16市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过两成,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城市群虹吸了山东七成人才。长三角城市凭什么争过山东?他们又在争哪些人才?

山东16市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过两成

山东省共有145所高校,毕业生人数位列全国前列。鉴于不少毕业生普遍存在“恋校”情节,山东省对于毕业生的争夺本应具备优势,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

由上图显示,全省16市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青岛、济南两地毕业生留存情况相对乐观,留存率为62.59%和53.33%;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留住自己人已着实不易,当前全省有10座城市留存率已低于全省平均值,聊城、济宁两市毕业生留存率甚至不足一成。

两大城市群虹吸山东七成人才

从山东2019届毕业生的省外流向看,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主要流向地区,这一特点反映了山东毕业生就近流动的趋势。

从各地区流向占比可见,北京市吸附能力一直最强,为21.48%,但流往上海、广东这几个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出现减少。与之相反,江苏、浙江这两省对山东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同比加强,尤其是江苏已反超上海,位列第二。

从城市群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对山东毕业生的吸附力无疑更强,其占比高达38.58%,已超过京津冀城市群的32.54%,上述两个城市群对山东毕业生的吸纳已经占到外流总量的七成。

“逃离北上广”正在成为现实。当前仅41.09%的山东毕业生选择到北上广工作 ,而在去年,这一比例是56.7%。与此同时,生活成本更低、日常节奏更慢、就业机会更多的新一线城市成为大学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因此,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所属省份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攀升 。

最新一份关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新一线城市(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的签约比例已经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达到33.1%(一线为33.5%)。

毕业生外流“最大诱惑”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山东吃了产业结构的亏?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当前山东外流毕业生所从事最多的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占比为17.8%;金融行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占比为14.6%;此外,教育/培训、房地产开发、贸易/进出口行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均在5%以上。综合来看,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已成为外流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是山东各城市缺少足够吸引毕业生的产业吗?

青岛是山东唯一一个上榜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推出的15个新一线榜单城市。虽然拥有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青岛软件科技城、西海岸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3个新一代信息产业园区这些“新动能”,但青岛的产业结构到底怎样?

这是2017年青岛市重点行业生产总值。可见工业在这个城市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青岛汽车产业全年收入首破1000亿元,成为青岛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一汽大众华东基地项目的落成,贡献了近1万个就业岗位。

再对比杭州。

这是2017年杭州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图,以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杭州的主导产业。

在青岛努力培育新动能的同时,从骨子里来说,青岛仍是一个以工业,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对毕业生来说,这些行业的吸引力远不如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同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却凭借着互联网产业吸引了众多毕业生。

山东省一直拥有接纳人才的广阔天地,只是这种制造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让山东在现在的人才争夺中有了天然劣势。

4月25日晚,在青岛市“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专门就“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青岛就业”进行了答辩,相关提问毫不留情,揭出了青岛在招财引智上的“伤疤”——

图片来源于青岛本地时政微信公号”回澜听涛“

在青岛“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现场督战,主答辩人是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副答辩人是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青岛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