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群聊”科创板:为何被受理被问
发布时间:2019-05-26 14:14来源: 网络整理
陈微微是上海张江(集团)的副总经理。她在张江科学城,感受到了科创板所受关注度之高——“关于科创板的进展,哪些企业被受理、被问询,在张江,这都是会刷屏的”。
5月25日,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东郊宾馆开幕。由第一财经与上海科创中信基金联合承办的“资本市场创新与行业机遇”分论坛下午举行。围绕科创板的制度规则、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展望,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主持,与上海科创中心基金总裁康鸣、德同资本董事长邵俊、申万宏源战略业务部负责人屠正锋以及陈微微,共同进行了详细探讨。
作为一名创投机构负责人,邵俊对科创板寄予强烈期待。他说,科创板的推出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希望从此,也能够真正有勇气,去支持所谓真正有科技含量的企业”。
科技“兴奋点”
自去年11月科创板提出,至今已近7个月时间。证监会、上交所及相关部门星夜简称制定规则,按照“急用先行”原则陆续推出,目前整体框架和制度规则已经基本到位。
“我来自张江科学城,一直在张江工作。科创板确实对张江来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大家也知道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板,从去年进博会到现在,张江的企业都非常关注科创板。”陈微微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张江企业的构成,与科创板追求的方向非常吻合。
据她观察,科创板受理的110多家企业中,差不多15%是在上海。这其中又有超过一半在张江。“对张江的企业而言,科创板绝对是一个所有人都在期待的板。”她说。
科技企业上市渠道增多,最兴奋的还有创投机构。如邵俊所说,对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退出能力。
过去中国的投资机构,似乎往往追逐的都是一些成熟企业,甚至科技含量不那么高。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构成所致,因为过去从中国资本市场退出,就是以追逐静态财务指标来进行的。而这些,并不能反映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
“我们整个行业不得不绕来绕去,发明了很多的词,比如说VIE等等,绕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包括新加坡、美国,以及香港去上市。但是这个市场,不是你的主战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的补充,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周期一会过热、一会过冷,都会影响中国的科创企业发展,资金链有可能也受到影响。”邵俊认为,科创板推出,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机构,也能够真正有勇气,去支持所谓真正有科技含量的企业。
在已经开始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能否掌握核心技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这一次科技浪潮中所将扮演的角色。
“每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应该是一个全球市场,特别是当贸易出现摩擦之后,我们会突然发现,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对本国以及本国企业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杨宇东抛出的观点,引发了屠正锋的共鸣。
屠正锋认为,过去很多资源都投入到房地产、传统制造业,或者发展快速的消费领域。但对于代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解决长期竞争力问题的科技创新领域,实际上资金进入的很少。同时带来的反应,就是人才、教育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可能一个技术理论提出来到产品成熟,推到市场、再证券化,可能10年、20年都不为过。”屠正锋说,而如果有一个通畅的资本市场,则可以大大加快这一进程。而科创板的核心作用,正是进行资源配置。
不贴标签,构建包容生态
科技企业想上科创板,但科创板不会沦为任何企业“套现”的工具。科创板有着清晰地定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最近有一些争议,可以看到有一些申报企业,似乎并不符合《实施意见》所支持的六大领域。”杨宇东认为,申报企业的质量值得关注。
陈微微认为,科技企业不是贴上一个产业标签就能上科创板的。在实际与企业接触中,她也发现,很多企业非常明白,不是贴上搞生物医药或者搞新材料的标签,符合科创板倡导的几个主导产业定位,就可以上市。
在她看来,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特点的企业,才是科创板欢迎的。一方面,在张江,申报科创板的很多企业,有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这是它的基因。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具有在市场上快速成长的商业潜质。“这才是科创板欢迎的,同时可以让科创板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她说。
屠正锋认为,科创板立意非常高。据他观察,目前申报企业,有接近一半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代表细分领域国际先进水平、至少是国内先进水平的。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水平并不一定匹配专利或研发费用的。有的甚至是给科创企业做外围服务的。但他认为,从构建科创板生态系统来说,各类企业都要有。
“要求的科创水平,大家可以‘读’的出来,希望和国际对标,希望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科创企业。”他说,科创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科创板还没有开板交易,业界还是对其制度亮点抱有很高的期望。科创中心基金总裁康鸣最看重两点,一是制度包容性,允许同股不同权等;二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限定过多硬性条件。
邵俊最看重的是,放开发行价格,进行市场化定价。“23倍发行,已经执行了多年。但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他说。
屠正锋最看重的是信息披露,他在交易所问询中,已经可以看出可能带来的变化。对比证监会审核制下的审核问询,与科创板注册制下的审核问询,可以看到明显不同。
一方面,证监会发行部、发审委对审核更加透明,最后一次上会问询问题会披露。投资者可以从问题看出,监管层可能认为那个内容公司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认真回答或整改。
另一方面,科创板注册制也在加强信息披露,问询及回复都会公开。不过,注册制下问询问题的含义有所不同。一部分问题设计发型条件,可能是企业对法条的理解或合规性不够,需要整改。而更重要的是,交易所帮助投资者提问,哪些方面对企业未来投资价值有关,问得非常详细。
“比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问得还要细。”他举例称,比如说药品销售通过什么渠道、最终客户是谁、分布情况如何等等。而之所以问这么细,是要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是说“过”与“不过”的问题。
他认为,可能市场上还没有意识到这么深刻,但是通过这个模式行进,可能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进入当中。
科创板“成功”的标志
“科创板定位和制度规则都已经非常明确,开板时间也越来越近,怎样的科创板,才是成功的科创板?”杨宇东抛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于科创板未来的展望。
康鸣认为,耐心很重要,不过有两个指标可以判断成功与否。
“对任何事物我们还是要抱有耐心,一个新的市场它的成熟肯定需要时间,特别是像资本市场,像这样一个新市场的推出,一般来说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慢慢的成熟起来,所以它在和国际成熟市场的比较中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他觉得,未来回过头来看这个新的市场是否成功,可以有两个观察指标。
一是企业发行人,愿不愿意来上市。对标纳斯达克、港交所,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科技企业,是否也愿意留在科创板。那么这些企业数量的增加,能够反映科创板市场的吸引力。
二是科创板企业中,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比如其中10%~20%的企业,那么科创板对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意义,可能就达到了。
邵俊认为,科创板首先要解决IPO的问题,但长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IPO环节。他表示,长远来看,科创板的成功,在于它能否给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能力,也就是再融资能力。
“真正的科创企业并不是靠一笔钱可以一直支撑下去,这块也是过去的资本市场所缺的,如果今天是科创板上对这样一个持续融资的需求会更重要,包括并购、整合,而并购也是要配套再融资,这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再融资非常重要,从美国科技企业发展历史就能得出这一结论。
在他看来,美国很多科技企业的发展,就是一部并购史。
“我曾经在上海接待过思科前财务总监。他做思科的时候,一年整个并购的交易量,等于华尔街中等投行所有的交易量。”他说,这是因为,科技可能是专注某一个点,但是整个过程中都用现金,就需要具有持续融资的能力。
科创板是一个系统工程,监管部门、创业企业以及投资者都是其中的关键组成。屠正锋提出三点建议。
对于监管部门、政策设计者,他认为,除了IPO制度之外,后续配套的再融资制度、并购制度和退市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要提高交易的灵活性。
“过去由于各种限制条件,导致没有源头活水,并购无法进行。所以实际上很多公司上市,也没有太多办法把自己做大,导致后面各种风险。”他提出,这块制度要尽快的完善,进一步的提高灵活性。
对于企业家来说,他表示,上市只是第一步,上市之后可能是几十亿的市值,但是要达到上百亿甚至是上千亿的市值,路还很长,还是要把企业做好,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投资者,他再次提醒,“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因为公司上市不代表投资者就可以赚钱,尤其是在发行价放开的情况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