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按180至200公里的时速,行程仅需要1小时。
发布时间:2019-05-24 11:45来源: 未知在近日举办的2019年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表示,渤海湾跨海通道的内部研究已经长达27年,眼下已到关键节点,课题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战略性规划研究报告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初步估算项目资金3000亿元。据孙钧分析,如渤海湾跨海通道建成,全长约125公里,如按180至200公里的时速,行程仅需要1小时。
在2019年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上,孙钧发表了名为“对兴建渤海湾跨海通道问题的若干思考”的演讲。
他表示,关于修建渤海湾跨海通道问题,有关方面的研究已经长达27年。但由于部分专家一直持疑虑意见,工程迟迟无法启动。“到底有没有必要现在就搞?还有没有其他代替方案?造桥还是造隧道?”这些都是问题。
据悉,渤海湾跨海通道,即“烟大跨海通道”,是中国沿海交通发展规划中“同三国道”(黑龙江省同江市-海南省三亚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始于1992年,其主要设想就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经长岛至大连旅顺,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跨越渤海的直达快捷通道,将有缺口的C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Φ形交通,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
孙钧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开始筹划渤海湾跨海通道的研究。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已通车多年,琼州海峡火车客货轮渡也早已开通使用,只余渤海湾跨海通道尚未启动。
渤海湾跨海通道的迫切性不言而喻,孙钧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山海关内外交通运输量的增长需求,第二、增加交通便捷性,第三、通道建成后的带来区域收益。
孙钧认为,山海关内外交通运输量增长的需求,是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位列首位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关内外联系的铁路运能尚能满足要求,2018年京沈高铁投运后实际可提供运量2.3亿人次/年,但5至7年后,随着环渤海湾城市群建设及其产业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崛起,年客运总量需求将达到3亿人次,关内外铁路运能将“捉襟见肘”。如仍采用在旧线上增加列车的方法已无余地(津浦段运能当前即已呈饱和),及早适时兴建跨海通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