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峡谷里的琅琅读书声
发布时间:2019-06-26 05:57来源: 网络整理年轻的藏族女教师坐在钢琴前,手指灵动地弹奏乐曲,两名学生拉起弦子伴奏,三十多名学生站成四排,齐声合唱。
学校篮球场上数名身材高大的学生,正在体育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激烈的分组对抗,不一会儿,学生们个个汗流浃背。
综合楼三楼的化学实验室内,身穿白色大褂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正在做简单的化学实验。
这一幕幕,同时出现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
盐井中学的学生们在上英语课(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盐井中学,位于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是西藏第一所在乡村设立的中学。1951年8月,盐井小学正式成立,1975年附设盐井小学初中班,1978年创立盐井中学。
“最初只有24名学生,学制两年。”校长嘎罗说。身材修长、气质儒雅的嘎罗,于1995年从西藏大学数理系毕业后到此任教。至今担任了16年校长,曾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纳西民族乡一带,因历史上盛产食盐而统称盐井,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如今国道214线穿乡而过,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山高谷深,气候独特,物产丰饶。
盐井中学的学生们在上化学课(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如今的盐井中学,已发展成拥有学生1500多名、30个班级和百余名教师的初级中学,生源来自周边6个乡镇。
“我们这里是交通要道,人流量大,历史上就有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融,因此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高于西藏其他农村牧区,教育水平一直较高,这也是能够在我们乡成立西藏第一个乡村中学的主要原因。”纳西民族乡乡长索郎曲宗说。
1963年出生的玉珍,如今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年轻时的玉珍,为了供自己的弟弟妹妹和自己的孩子上学,吃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头。“作为家里的长女,父母实在不想看到我太累,曾提议让弟弟妹妹放弃学业回家帮忙,但我坚决不同意。”她说,“如果你没有文化,出远门连个厕所都找不到。”
她一边供孩子们上学,一边学着做生意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最终把所有孩子培养成了国家公职人员。
盐井中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教学质量,升学率在昌都全市学校中名列前茅,因此早在2011年就被西藏自治区列为“素质教育改革实验试点学校”。
15岁的贡秋吉村是初三学生。“近三年来,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我希望中考后能去内地上学,开阔自己的眼界。”喜欢打篮球的贡秋吉村说。
盐井中学的学生们在体育课上打篮球(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篮球是盐井中学的传统优势项目。嘎罗校长自豪地说,今年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还将在学校挂牌“篮球基地学校”。此外,这里的学生还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弦子舞、美术、音乐、绘画、书法、足球、射箭等兴趣小组。
芒康弦子舞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盐井中学早在十几年前将其改编为弦子操,在学生中普及推广。近年来,学校还开设弦子舞课程,邀请当地弦子舞非遗传承人泽仁旺堆每周进校园为学生教授弦子舞。
作为乡村中学,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流失和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嘎罗校长最为担心的事情。据他介绍,目前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平均学历大专以上,还有2名在读研究生,一人正在考研究生。
43岁的重庆援藏教师杨志伦,作为“援疆援藏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一分子,去年4月进藏并担任盐井中学副校长。在他看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都很勤奋,学习氛围也很好,只是学习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
盐井中学的学生们在上美术课(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据了解,2018年芒康县投资1457万元实施了8个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投资5187万多元实施了19个学前双语幼儿园项目。全县初中、小学入学率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