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人工智能“赋能”城市

发布时间:2019-07-31 07:25来源: 网络整理

步入21世纪,经济、人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理念愈加捉肘见襟。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第三波发展浪潮,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探索融入生活并向各行各业“赋能”,城市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城市规划,既是现实发展的需求,也是面向未来的进步。

规划领域拥抱人工智能

伴随人工智能自身发展的三次浪潮,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闪现和应用,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海外。第二阶段为内生探索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显著标志是人工智能的引入。这一时期,国内的新技术应用探索日益繁荣。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人工智能“赋能”城市

人工智能发展图谱及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2010年前后,伴随ICT技术兴起、传播手段刷新、内忧外患刺激,自下而上的互联网改良和自上而下的新技术改革随处发生,规划行业开始了跨界转型的第三阶段,显著特征是跨行业数据交流和跨领域机构合作。

从“互联网上的规划圈”的开辟到规划院(所)也主动开展起自上而下的新技术改革,整个规划行业在大数据、小数据、新数据的争辩中历经寒暑,在“毁灭你,与你无关”的猜疑中游走不安,在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的努力中驻足痴迷,沿着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之路探入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门。

未来之路已然昭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规划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多元异构的数据融合,实现全面感知和深度认知,推进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的城市规划。

 人工智能催生规划变革

1.树立行业价值

当今世界格局步入了新阶段,发展的外延扩大,经济不平等沿着社会认同的断层线加剧,如何与时俱进和体现规划价值?

规划不是编出来就完成了,顺利实施才是重头戏,城市需要专业、称职和能长期服务的规划“大师傅”。“抽象而全能的规划并不存在,”更广袤的规划市场显然根植于民众的真实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去感知不同群体的需求,统计分析一切可能的数据,修正那些由此变得不那么重要或面临挑战的专业理论与套路方法。这是场非对称的“战争”,规划行业显然无法依靠单一战略来应对多维度的数字化变革,必须重新布局行业、优化组织架构和实现自己定位。

一方面,规划院(所)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提高行业洞察和市场适应能力,重建产业生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智力服务,提升服务的舒适感和适应性,不断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规划师也应主动适应身份变化,从指点江山——推动城市治理创新,从讲述真理——以实际行动改造社会,不断强化洞察和交互的能力,汲取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手段,提供切实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保持更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2.重构学科内涵

重新认识规划,是实现上述讨论的基础。规划学科应更聚焦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规划科学的最高目标,塑造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价值基础,适应规划范围的变化,积极回应更复杂的时空背景。

规划学科建设亟需消除多学科融合下的防御拟态。更多学科的渗入开拓,能丰富规划理论,提高规划的方法、手段与质量。不了解其他类型规划,对既得利益过分执着,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这个时代需要携手创造。

“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的跨界人才培养很重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开展跨学科探索,教育部也计划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城市规划学科要顺势而为。规划院校培养人才的多元化转变模式需进一步强化,关注规划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系统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能胜任未来的人工智能+城市规划师。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人工智能“赋能”城市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城市规划改革的趋势展望

 3.填充理论真空

“一本规范走遍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城市规划必须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由实现增长转向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难发现和解释城市发展规律。

人工智能催生了全新的认知方法和知识体系。规划师得以从更大趋势关注规划对象,拓展研究粒度,体现差异性,不断充实规划内涵。刘易斯·芒福德一百年前就曾强调,规划的首要职责是为今后发展建立能长治久安的基础构架。如今这个构架里不光包括看得见的实体城市,还应包括看不见的数字空间和摸不着的社会空间。如何构建适应复杂环境、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的规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