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手环卖到千万,小米、OPPO们为何对智能手表如此谨慎?

发布时间:2019-07-26 05:34来源: 网络整理

近日,OPPO曝光了智能手表的设计专利,展示了OPPO关于折叠屏手表的概念设计。据渲染图展示,OPPO智能手表将采用三折柔性显示屏,而收缩状态下,手表与市面上智能手表无异。

手环卖到千万,小米、OPPO们为何对智能手表如此谨慎?

智能手表专利的曝光,引发了行业对于智能穿戴设备形态的思考。近年来,智能穿戴市场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Q1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数据,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了1.154亿台,而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5060万台,占到了全球的43.8%的份额。

手环卖到千万,小米、OPPO们为何对智能手表如此谨慎?

不过,对于智能穿戴产品,手机企业中除了苹果、华为、等企业有所涉及智能手表领域之外,OPPO、vivo、小米、魅族等则表现得较为谨慎,这些企业虽然早已暗地里积累技术多年,这其中有些甚至已经上市智能手环类产品,却迟迟不见智能手表产品问世。

速途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原因,本质上还是智能手环与手表两者虽同属智能腕带产品,但是在形态上智能手表更大、更高端、也更贵。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钟表——通过齿轮、钟摆的运转而度量时间的器具,通过匠人的精雕细琢,浓缩于手腕的方寸之间,所以手表曾一度作为身份的象征。这也就让手表在功能性之外,具有了一定装饰意义。

显然,作为快速迭代的手表来说,虽达不到奢侈品一样的高贵,但想要取代手表、占领人们手腕,相比手环还要做到更多。而厂商对于智能手表的谨慎,或因为当下技术水平还不不够成熟。

屏幕技术丰富可穿戴玩法

其中一方面,便是智能穿戴设备与人的交互。当下,市面上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包括智能腕戴、智能跑鞋、智能头戴设备等产品,虽然这些智能穿戴产品具备功能各异,但最终通常需要连接手机进行操作,成为了"穿戴在身上的传感器"。

而打通人机交互的一个重要窗口,便是屏幕。还记得2011年Jawbone红极一时的智能腕带产品,最终被小米、荣耀等智能手环挤压到退出市场,不仅靠的是仅有1/10的售价,还有手环之上那仅有一寸大小的屏幕。

在没有屏幕前,人与手环的交互采用"敲一下"、"敲两下"这种犹如接头暗号板的操作逻辑,既不直观、也不便于记忆。而有了屏幕,用户便可以通过简单直观的图形界面,实时了解智能设备所监测到的数据,并用点按、滑动等简易手势,对设备下达指令,从而丰富穿戴设备的玩法。

手环卖到千万,小米、OPPO们为何对智能手表如此谨慎?

图为努比亚阿尔法,搭配4.01英寸柔性屏幕

随着人机交互的复杂性的日趋增高,智能手环、手表的屏幕也越来越高端,从单色屏幕到彩色屏幕、从手环上不到一英寸的屏幕到智能腕机4.01英寸的柔性屏幕。

手表体积的限制与人们对大屏的需求,两者之间形成的矛盾促进了屏幕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京东方(BOE)、维信诺、深天马等面板厂商均开始布局手机已经纷纷开始进军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

在面板商的快速迭代之下,已经开始出现柔性屏幕的智能腕戴产品,随着技术的的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折叠屏的手表或将问世,带来更为丰富的交互体验。

e-SIM技术落地促智能穿戴产业成熟

屏幕充盈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玩法,另外一个限制则在于智能设备通常必须与智能手机进行数据交换,作为手机的"第二屏"存在。直到今年WWDC,苹果才在watchOS 6上加入了独立的应用商店,开始将智能手表从智能手机"第二屏"的身份中独立出来,实现独立拨打电话、聊微信等功能。

而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并非5G,而是e-SIM技术的应用。e-SIM通过传统SIM卡直接集成于设备芯片上,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手环卖到千万,小米、OPPO们为何对智能手表如此谨慎?

今年7月12日,中国联通官方宣布,中国联通e-SIM主副卡业务面向全国上线,不过速途网发现,目前e-SIM主副卡业务还不支持苹果手表,营业厅应用仅显示支持伤害、天津、广州等6所试点城市。

生态规模或成最终决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