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终局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的
发布时间:2019-06-25 14:31来源: 网络整理的厄运结束了么?
一个多月前,百度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破天荒地,这是一份亏损的业绩——2005年上市以来,百度首次季度运营亏损,让市场倍感错愕。在财报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百度的股价跌幅达16.52%。
更重要的是,它或许意味着中国互联网格局的一次调整——2013年以来,“BAT”鼎立已经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的金字塔最上层结构,百度普遍被认为是与和并列的,直接影响中国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具有某种支配地位的互联网巨头。现在,百度的市值远远落后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甚至一度低于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当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一极可能跌落的话,怎么看这家公司,怎么看它对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影响,就相当重要了。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倾向于用已有的数据和现象,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甚至互联网段子,用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百度正在滑向深渊。
这毕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百度走向它的终局了么?也许“终局思维”倒是适合重新审视当下的百度。
所谓的“终局”,就是潮水的方向,以及事物的规律。
曾经是最大的手机厂商,却因为错误预判智能手机的发展、没有打造出自己的生态系统而逐步衰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在做iPhone前是手机外行,却因为看到了手机对iPod的冲击而反过来推出iPhone,并且从一开始就软硬一体,重新定义了今天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生态——也是当今BAT发展的基础。
这就是“终局思维”的一个镜像:先预期今后3–5年世界是怎么样的,再反过来确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探寻伟大公司的密钥,同时还提供了观察公司穿越低谷期的另一种角度。
曾经的长期亏损,市场质疑和华尔街压力始终伴随,但CEO贝索斯始终以终局思维思考公司的愿景。他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什么会被改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通。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在零售业,我们知道客户想要低价,这一点未来10年不会变。他们想要更快捷的配送,他们想要更多的选择。”
低价、快捷的配送、更多的选择,这些能力如今成为了亚马逊统治电商行业的法宝。
一如曾经的亚马逊,如今百度也处在低谷。但百度对3-5年之后的世界有想象么?
看上去有,但还需更清晰。
AI:一个近场终局
必须承认,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洞察是早于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人们想要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是百度认为10年之后不会变的那个东西。在未来的3-5年,实现它的工具是AI。
2010年,百度就在AI相关的领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投入研发。2013年,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2014年邀请吴恩达担任首席科学家,启动百度大脑计划。2015年,李彦宏在两会提案中首次涉及人工智能,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后来,移动时代首先来临,而AI又迟迟不能落地,百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期。
从2013年到2015年,从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押宝移动应用分发,到全资收购糯米网,推出轻应用和直达号,都是百度在移动时代进行的尝试,但大多不算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百度确实是失焦的。
因为从本质来讲,百度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但在移动互联网的早期,应用商店、ROM、刷机、手机游戏和移动流量分发,整个行业被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驱动推动着狂飙前进,鲜有技术创新。公允地说,技术创新的准备也尚未完成——海量数据、算力和算法的优化,以及大量多介质富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内容还处在积累期。
进入201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AI算法越来越成熟,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激增,AI所需要的算力也变得更便宜。AI初创公司层出不穷,大公司也纷纷布局。
同时,基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信息流广为流行,而用户搜索的偏好,又是个性化推荐最好的“养料”。
移动互联网红利过后,百度终于熬到了AI的时代。
经过一番调整,百度试图找回战略自信:未来依然是AI的,搜索出身的百度最适合用积累下来的AI技术去做信息流产品。
2018年,百度在战略上确定为“夯实移动基础、决战AI时代”,战术上采取“投入换增长”模式。相应地,百度的整体经营思路也发生了变化。
投入换增长
回看2018 Q1–2019 Q1的财报会发现,百度花钱很猛,这些钱花在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预期,而不是几个季度的营收。
过去一年,百度的市场及行政、研发费用一直在增长。这一趋势在2019年第一季度尤为明显。
为了“夯实移动基础”,百度斥资4亿元拿下了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独家网络互动平台权,春节期间发出超过10亿元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