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构建理想城市 关键在智能城市结合智能经济
发布时间:2019-06-05 07:57来源: 网络整理“智慧城市”是一个热词。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看来,相较于欧美国家更多把“智慧城市”理解为一种IT技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想法有很大不同。
什么是智能城市?潘云鹤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运筹好“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三元空间,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一项工程。对于未来理想城市的构建,潘云鹤表示,关键在“把智能城市和智能经济结合起来。”
2008年,在IBM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以前,世界各地都在推进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变得丰富,内涵远比“Smartcity”广阔。“我们发现中国的目标和外国并不一样,二者的发展途径也不相同。”潘云鹤认为,从表述上,“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潘云鹤表示,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已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同时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阶段,仅从信息化角度,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现场,他展示了中国智能城市的目标模型——以智能城市为核心,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现代农业化。在他看来,肩负着发展经济重任的地方官员,希望通过抓智能城市把另外“四化”也能抓进去,而建设“智能城市”将成为完成“五化”的重要抓手。
潘云鹤用一个细节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中外差异。“某家信息公司做了很多城市智慧系统,水务的、交通的等等,他们把市长请来看,结果市长失望地评价‘你们的智慧城市没有市长的视野’。”
换句话说,IT公司提供了很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了许多智能系统,但因为缺乏“市长的视野”,无法真正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实际看,“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不及预期的原因在于,大多还是“局长的视野”。“他们搞的‘智慧系统’没有真正利用城市大数据,用的是数据库技术,也没有深度。”潘云鹤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评价说。
人类已经走进大数据时代。在潘云鹤看来,近30年来,信息力量迅速壮大,已经成长为除物理空间(P)、人类社会(H)之外新的一极——信息空间(C)。通过信息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可以用新的方法改造物理世界,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
潘云鹤举例说,在城乡建设中,我们建造了很多房子,但不知道有多少是空置的,而电力部门可以通过安装智慧电表,根据每户的电表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就可知道这个房子有没有人住。
因此,当世界从二元空间变为三元空间,潘云鹤说,我们可以给智能城市一个简明的定义,即运筹好CPH三元空间,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一项工程。
基于此,中国城市的经济正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并呈现出多种新模式,如产品的智能化、企业运行智能化、块状经济的网络平台化、城市经济生态的智能化以及城市与经济的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