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智能生活(解碼·縮小數字鴻溝)
发布时间:2020-07-30 07:15来源: 网络整理原標題: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智能生活(解碼·縮小數字鴻溝)
圖片從上至下為: 羅旭(左)在教老人用手機。 楊訴在錄制短視頻。 資料圖片
丁秋林在社區書屋裡看書。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挂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深刻改變著生活。然而,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便利的科技反而帶來不便:疫情期間,掃不出健康碼而徘徊在小區外,使用不了移動支付在難以找零的超市著急,起大早去醫院排隊卻失望而歸……
智能時代,如何不讓老年人成為數字生活的局外人?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解碼·縮小數字鴻溝”,關注當下老年人的“觸網”狀態,為他們適應智能時代、共享科技紅利,探尋解題之道。
——編 者
短視頻平台達人“鋼琴爺爺”楊訴——
“互聯網開啟我的新世界”
本報記者 韓 鑫
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不管在什麼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
落日余暉,指尖下傾瀉出一首美妙悠揚的鋼琴曲——1分多鐘的視頻發布沒多久后,點贊迅速破萬。有些意外的是,這段短視頻的制作者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
老人名叫楊訴,是專職短視頻博主。他在抖音平台上的賬號“鋼琴生產隊”擁有超過230萬粉絲,點擊量破億。
“兩年前,兒子無意間上傳了一段我在家彈鋼琴的視頻,沒想到才幾個小時,播放量就超過百萬。”楊訴說,他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后,曾在深圳交響樂團演奏鋼琴,演出時台下最多千余名觀眾。如今在網絡平台上演出,“一下子打開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兩年間,楊訴制作了600多條短視頻。
甄選曲目、在線尋譜﹔支起手機支架,選好角度,年輕人都不一定“玩得轉”的流程,楊訴一氣呵成。學習過程並不容易,視力下降,看譜子久了眼睛痛,因為不會剪輯,隻好把每首曲子完整彈完。“起初燈光、角度、構圖總是不合適,畫面裡時不時冒出一隻拖鞋、一瓶醋,孩子沒少指點。”楊訴哈哈一笑。
學會了短視頻,楊訴的“觸網”之旅一路乘風破浪。他愛寫文章,創建了微信公眾號“訴爺”,還嘗試遠程輔導鋼琴。“互聯網開啟我的新世界,每天一睜眼,便從早忙到晚,從來不會覺得老年生活無聊。”楊訴說。
今年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他認為,不管在什麼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未來,我想借助互聯網,讓鋼琴這個有點高冷的藝術與大眾貼得更近。”楊訴說。
用不慣智能手機的72歲老人丁秋林——
“微信通話是唯一熟練的技能”
本報記者 申智林
老丁原來還擔心,跟不上這個智能時代,會處處受限。體會過后發現,社會對老人依然很友好。
吃罷早飯,72歲的丁秋林准備去社區書屋裡坐坐。剛出門,挂在腰間的皮包震動起來。半晌,他才反應過來,是來了微信電話。
掏出手機,點擊接聽:“老丁啊,幫我頂個班。”來電的是他所在的湖南長沙雨花區東塘街道浦沅社區“老口子”親情服務隊的隊員。
“智能手機用了1年多,微信通話是唯一熟練的技能。”老丁不好意思地說,“就這樣,用起來都還有些不習慣。”
小區裡上年紀的退休老人不少,用得慣、用得好智能手機的,確實不多。
不是不想用,而是難掌握。雖然智能手機普及的年頭不短了,但老丁直到去年才讓兒子幫忙買了一個。作為服務隊隊長,他經常要聯系30多名老齡志願者,一個個打電話或者上門傳達,有些麻煩。聽說微信可以建群發通知,他想嘗試下。
電話買來了,用起來卻沒那麼簡單。打開程序,把通知內容打成文字,點擊發送……在兒女一遍遍演示下,老丁總算記住了。實際操作下來,效果卻不理想。原來有的隊員根本就沒有微信,少不得還是用老辦法。
剛用上智能手機時,老丁也有很多“時髦”想法——買東西、坐公交、交水電燃氣費,都可以用手機解決。結果,一次操作把他“唬”了回來。
“我看手機上有個紅包,就點擊了一下,沒想到,又要輸身份証號,又讓輸密碼。”老丁操作了幾步,突然意識到可能是詐騙,趕緊停了下來。
丁秋林原來擔心,跟不上智能時代會處處受限。體會過后發現,社會對老年人依然很友好。小區超市雖然流行移動支付,但現金照收不誤﹔出門坐地鐵和公交,一張老年卡足以通行。
如今,丁秋林每天養花、逗鳥,到社區書屋看看書刊雜志,偶爾用智能手機和在廣州的女兒視頻聊天,日子過得很舒心。
90后志願者羅旭——
和老人成為忘年交
本報記者 陳圓圓
羅旭發現,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們說說話,“幫助老人緩解內心對於溝通、陪伴的需要,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我就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