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如何因势而谋 科学应变
发布时间:2020-07-20 13:30来源: 网络整理【慧聪教育网】汽车产业升级换代、“纽扣”做到全球第二……面对传统制造业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时代命题,浙江临海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汽车机械等传统制造业绽放新活力。图为焊接机器人在浙江临海的吉利汽车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作为尖端的智能化技术,业内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成长为供给侧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几天前,中科院院士、上海人工智能安全专委会主任何积丰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对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个既积势蓄势谋势,又识变求变应变的过程。未来几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对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技术的研究和推进一点都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
何积丰最早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批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员。1980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到美国旧金山大学进修。“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学科太落后了。”何积丰说,“我感觉我们有责任把国内的计算机学科带到国际前沿。这是国家对我们的期待。”
有积累才有丰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何积丰在科研领域默默耕耘、点滴积累,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就。“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些进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时间的积累是唯一方法。”何积丰对自己的科研经历有着这样的感悟。正是像他这样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组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从积势蓄势到谋势而动的过程。
我国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80年起,国家开始大批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现代科技,学习科技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学科领域。人工智能项目涉及的面很广,研究难度很大。我国在人工智能研究上虽起步比较晚,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赛场上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
“我们从80年代开始,各方面的专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在慢慢渐进。8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有一些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那时候他们做的主要是无人系统,像无人车、机器人。”何积丰说,“到四五年前,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开始快速发展,一些过去没办法做的人工智能应用得到了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有了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
中国古人有句话:“谋定而后动。”何积丰表示,这些年,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体经济应用上已经有了几年的储备,比如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为智能制造服务。此外,我们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也比国外多,这一个是因为在国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认为数字化能够帮助自身改善管理、改善产品质量,因此在数字化的研究和应用上下了很多功夫,而前期的数字化为后面的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另一个是因为这几年我们的一些专业技术发展比较快,比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很多国外的专家来跟我们合作时主要看中的也是我们的应用场景比他们多。
根据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数字,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600家。“这些年我们在技术上的变化之大,是令人惊叹的。”何积丰回忆起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参与学校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工作。那台计算机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就是个庞然大物,体积相当于两个半家庭书柜大小,但运算能力连现在普通笔记本电脑的十分之一都比不过。而如今,中国在相关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一些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何积丰总结了这样一句话:“技术的研究和推进,一点都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
“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都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予以改变”
对于人工智能对供给侧的影响,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曾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北京有一个老中医非常厉害,全国的人都想找他来看病。原来他一天只能在北京看30个病人,后来有了互联网,他一天能看全国范围内更多的病人。但供给侧的瓶颈来了,全国可能有30万人想找他看病,但老中医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工智能,就可以对老中医的知识进行学习并复制出来,复制30万份,使得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改革得到体现。
在胡郁看来,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领域,都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予以改变。对此,何积丰持有相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