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想要的人工智能,藏在“秒级”算法里
发布时间:2020-07-12 12:37来源: 网络整理昨天,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AI+公共卫生”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3位嘉宾的论述引发热议。
李兰娟透露了其“三进武汉”的抗疫经历,并盛赞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大数据、疫情研判、疫情防控、情绪管理等十余方面已崭露头角。吴凡则介绍了大数据在收集各哨点医院散发病例并进行关联、分析乃至预警方面的潜质。
而硬核张文宏尤其看中人工智能“快”这一优势。他说,上海自新冠疫情蔓延初期便引入大数据进行管控,这给予了专家可操作的时间。“一旦传染病感染呈指数级上升,如部分国家一天新增数万病例,这时候即便大数据跟踪到了,医疗资源也无法及时跟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窗口运用好人工智能,对于疫情防控尤为关键。
三位专家的案例与论述,都引向同一个话题,即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十分应景的是,昨天,有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中智行车路协同应用等项目。其中不难发现,项目所链接的,多与安全、应急、民生等城市治理相关。如百度飞桨,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框架,具备发现和提炼城市潜在运行规律的能力,此前已在渣土车管理、火灾救援决策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中的大显身手无疑令人期待。
人工智能为人民,天经地义。人工智能作为新事物、新技术,于一座城市而言,就应化为城市治理的新方式、新场景,最终让人民受益。
事实上,上海市民早已被人工智能惠泽多年。以我们高频使用的外卖场景为例。一名外卖员同时送5单外卖,其背后有10余万种组合。而这座城市每天有数百万份的订单,又如何保证在30分钟内送达呢?发威的是外卖平台的“超脑”算法,其中人工智能会综合100多个变量,在人脑难以企及的亿级计算中给出秒级回答。正是基于这颗不断迭代优化的“超脑”,美团骑手在2015年时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送十几单,但到今年同样时长,却能送出30余单,收入翻倍,市民也享受到了更便捷快速的服务。
可以看见,今年以来,这种令市民颇有获得感的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多。如上海“一网统管”在疫情发生后,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监测车辆违章停放、共享单车跌倒、垃圾抛洒等问题,从原先被动需要人力维护,变成主动进行智慧管理。又如临港城运中心,每月由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交给临港地区的4000多件案件,超过9成由机器智能派单。还有松江、宝山、浦东等区,“智慧河长”项目已实现水质智能的监测无人值守。
今年是上海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第三年,上海现已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16家,去年规上企业产值1477亿元,较2018年增长10.7%。这些亮眼的产值背后,我们更希望看到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一座城市能否真正赶上人工智能的发展节拍,除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外,公共治理、社会生活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程度,同样尤其重要。外卖背后的“秒级”算法,才是真正令市民津津乐道的人工智能。(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