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创造了新中国粮食调运新纪录
发布时间:2019-05-25 12:42来源: 网络整理中储粮从2000年组建以来,已累计完成国家政策性粮跨省移库及省内跨县集并7500万吨、接运进口粮2300万吨,特别是2013年完成1369万吨移库集并任务,创造了新中国粮食调运新纪录。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背景下,中储粮通过储备调运服务储备吞吐调节,为稳定国内粮价、抑制通胀、应急救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始终是中储粮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消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生产重心进一步从南向北转移、消费重心向东南沿海和京津沪等大城市集中,生产和消费空间错位分布更加明显,对粮食高效流通中实现区域均衡、有效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在大豆等品种上越来越多借助国际资源满足国内需求,建立与粮油常态化进口、接卸和转运相适应的现代储运体系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面对艰巨任务,中储粮集团公司坚定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政治责任担当,持续健全粮食收储体系,完备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轮换运作机制;同时,主动作为,围绕储备轮换、北粮南运及粮油进口,推进储备调运专业化运作,努力发挥粮食储备调运主力军作用。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多年来,中储粮集团公司发挥垂直管理体系政令畅通、步调一致、雷厉风行的体制优势和管得好、调得动的保障执行能力,强化组织协调,严格落实责任,指挥系统各部门、各分(子)公司及直属企业,高效执行国家政策性调运任务。通过垂直体系协同发力,在产区与销区之间架起“桥梁”,有力保障了产区新粮收购和销区市场供给,发挥了国家储备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的作用。通过垂直管理体制和三级架构协调运转机制,中储粮集团公司将国家调控指令和各项管理要求直接贯彻落实到业务最基层,彻底改变了垂直体系建立前、粮食分层管理下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真正做到了调得动、调得好、调得快。
持续推动现代储备调运体系建设。近些年,中储粮集团公司根据国内粮食流通形势变化,不断加强粮食现代储运基础能力建设,在沿海、沿江重要调运节点建设了一批中转、接卸设施,打造了承担国家政策性调运任务的基础网络。积极落实国家散粮运输要求,累计购置铁路散粮火车1650辆,服务储备粮油轮换和政策性运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渤海湾北部盘锦港,建设了综合储运基地,实现在北粮南运重要通道的占位,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积极整合多种储运方式。为进一步强化储备调运的统筹能力,中储粮整合系统内资源,建立储运专业化运作体系,形成港口中转、散粮车运输相结合的铁海联运立体网络,进一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创新粮食运输方式,探索实践集装箱散粮运输,节省了劳力、提高了效率,较好解决了包粮运输中装卸效率低、损耗大等问题。此外,铁路运输方面,中储粮集团公司与各级铁路部门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争取了运力优先保障政策,确保了跨省移库铁路运输顺利进行。水路运输方面,与海运水运领域领先央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调运合力。
发扬“铁军”精神,确保国家调运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经过多年业务锤炼,中储粮建立了一支心系国家大局、忠诚服务调控的粮食调运“铁军”。在近些年政策性调运任务成倍增加,且往往与粮食收储、去库存、轮换出库等任务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储粮克服不利天气频发、时间紧、人手少、运输难度大等困难,有力落实国家交予的任务。为避免移库粮压车、压站、压港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和管理风险,各直属企业人员经常冒着酷暑严寒,24小时连续作业,争分夺秒抢运抢卸移库粮食。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储粮迅速落实国家动用中央储备粮油的指令,按照就地就近、高效快捷、保障有力、确保供应的要求,第一时间组织粮油调运,全力保证灾区基本物资供应。
多年实践表明,中储粮储运体系高效运转,不仅提高了服务宏观调控的效率,而且直接服务中央储备粮跨区轮换、产销衔接,真正做到国家急需时调得动、调得快、用得上。(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责编:杜燕飞、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