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2.0,江苏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
发布时间:2020-06-25 20:44来源: 网络整理2020年,“新基建”火了!在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大背景下,江苏也频频放出了新基建“大招”,迸发出新的发展势头。提及江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散装”江苏,还有苏南苏北的地域争议。之所以有这样的调侃,主要是各个城市对省会南京的依赖性不强,以及苏南苏北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互联网上有一些传言,比如戏称南京是安徽的省会,苏北落后苏南二三十年。但其实,江苏省各个城市整体发展相对均衡,而且各有自己的工业产业特色。另外,真做起实事来,这些城市之间的联动互补,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以往,江苏在长三角地区不显山露水,但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驱动下,却开始非常活跃起来。
“共同富裕”,江苏的经济发展样板
目前,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等城市,都在加快与上海的区域大协同,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由27个城市组成,其中江苏占9个。这里联接南北、承接东西,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呈“T”型交汇;这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是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
那江苏是怎么既做到全国领先,又实现“共同富裕”的?它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苏南模式”。这一模式在1983年提出,通常是指“苏锡常”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本世纪初,苏南地区又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经济集约化水平迅速提高。而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时代机遇,苏北也迎来迅速发展。
不难发现,江苏的成就与重视基础创新、产学研联动,还有人才集中等有莫大关系。早在九十年代,江苏已经开始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进入21世纪便步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在人才集聚上,江苏坚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吸引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等众多人才。此外,它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和江苏长期是国内的“双雄”。2019年,广东GDP为10.77万亿,江苏GDP达到9.96万亿。经过多年演进发展,广东省目前是制造、金融、服务和科技行业共同发展。其中东莞号称世界加工厂,佛山、惠州的加工业也可圈可点。虽然广州和深圳已逐步淘汰加工业,但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行业全国名列前茅,尤其是应用创新方面。
对比来看,江苏各个城市的实力则更加显得均衡,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都是加工制造业的名城。目前,江苏是中国最强的工业省份,制造业整体收入和利润第一,堪称国内最“硬核”省份。不过,江苏的加工制造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建设领域方面,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型装备、能源设备等等。这就使得江苏具备基础创新的天然优势。
此外,虽然浙江的数字经济一路高光,但也面临着结构隐忧调整的挑战,比如制造业偏软,硬件与软件产业无法融合发展;硬件制造链没有串联成线;软硬不协调以及数字技术难赋能制造。这俨然成为同等城市竞争中甩不掉的负资产。而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跨界融合;串联起硬件制造链,带动硬件与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又是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加大基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随着外部环境转变,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攀升、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客户个性化需求增长等系列挑战。这些挑战让中国制造企业,从低成本竞争转向高质量竞争策略。但是,传统基建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于是,国家正在前所未有的大力推动新基建发展。按照国家发改委定义的构成,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
均衡的江苏三类基础设施发展也比较均衡,要保持持续发展的耐力,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容忽视,也就是加大基础创新。6月23日,在“南京·进而有为华为云与计算城市峰会2020”上,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表示,“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应用为主的创新1.0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需要加大对基础创新的投入,全面走向应用创新与基础创新并进的城市创新2.0时代。”
在城市创新2.0方面,江苏的生产力和生产要素,比如江苏具备的经济环境、工业制造、科研人才、规划投入以及制度保障等条件,在全国都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为新基建开发奠定了基础。今年3月,《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显示,在2019年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中,江苏为86.3,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