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发布时间:2020-06-23 07:56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中央客厅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中车浦镇公司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中车数字航拍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南汽江北新区基地新能源车间装配新能源车辆

“强支撑”能量迸发 “新智造”引擎轰鸣

   5G+工业互联网国际创新中心

   发展实体经济,智能制造是关键之招。江北新区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智能制造必须成为“两城一中心”的强支撑。

   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就是“强支撑”的担当者。从几个数字,可见其“爆发力”:2019年,园区全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园区先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同比增幅80%,轨道交通产业同比增幅超100%,工业互联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超100%,大健康关联产业产值同比增幅超100%。

   三个百分百在印证,历经四年,心无旁骛谋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然成为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强支撑,成为南京发展智能制造的新增长极。

   打通脉络,

   “智造龙头”强势领航

   今年3月,一个“好消息”引爆“轨道朋友圈”:中车浦镇公司获得国家铁路局颁发的CR300AF型动车组制造许可证,正式进入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制造领域。

   来自这家智造龙头的“大新闻”不止于此。5月26日上午,两列由中车浦镇公司制造的泰国曼谷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简称APM)车辆身披红绸、涂装一新,正式启航,它们是中车浦镇此次向泰国方面交付的首批APM车辆;5月28日,由中车浦镇设计制造的常州地铁2号线“蓝精灵”在丁堰车辆段进行吊装和拼接,完成后将由工程车拉到检修库,顺利“安家”。

   龙头企业代表了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硬核实力。四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并不断激发其发展潜能,发展一路向好。

   用5G打通任督二脉,智能制造产业园进入全新智造时代。“园区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大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5月,江北新区首个5G基站在中车数字科技园区建成,在中车数字科技园区成立的移动5G 轨道行业应用联合实验室、5G轨道交通智慧列车通信实验室,推动5G全面应用于智能制造各个领域。

   做精主业。中车数字为轨道交通企业设计开发出系统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从设计、工艺、采购,到物流、生产、质量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维修保养环节,5G赋能,使得公司将“定期修”变为“预防修”,从而实现“精准修”,全面保障列车行驶安全。目前,中车数字服务轨道交通的系统方案已先后获得36项软件著作权。

   拓展领域。中车数字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围绕南钢主导产业,已成功构建南钢集团工业信息化、工业垂直电商、工业供应区块链管理三大业务板块,实现了营业收入突破式增长,达近百亿元。

   自主品牌乘用车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之外,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另一大主导产业集群。依托上汽集团江北新区基地,汽车制造企业及其配套厂商云集,这里已形成完整的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服务保障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产业链,园区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达15万辆,成为全省绿色交通发展重要引领板块。

   从接单到整车下线只需2.5天,这是上汽集团江北新区基地的智能速度。车间内所有装备智能互联,每台机器间实现数据传输。车间外的数据中心,26台套核心系统高速运转,实现生产智能决策,道道环节严丝合缝。车身生产线上已有300多台拥有国际顶级配置的机器人,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9.5%,实现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车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制造中,其自主研发的高能量密度ESS锂电池可达到8年12万公里的质保承诺。

   涵养生态,

   “智造新生”蓬勃生长

   去年11月,总建筑面积36979平方米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业互联网国际创新中心投用。如今,互联网工业尖端企业已入驻办公,形成百亿级产业体量规模。

   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的这一高端载体,瞄准工业互联网,定位高质量企业的“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育成中心”、海内外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创新创业高效服务的“示范中心”。显然,这里要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资源,培育面向未来的智造新生力量。

   聚焦创新生态建设,精准对接高端资源,优化科创载体建设……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要素,营造更加适应当前产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新生态。先后与中科大、南航、南信大等优质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领域涵盖新型光源应用、无损检测、高端气象行业应用等。

   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扎根江北新区近60年,与智能制造产业园近在咫尺,也由此成为了园区挖掘产业新生力量的“富矿”。

   “实现从知识到价值的跨越。”这是贴在南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门口的一句发展寄语,他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于2018年备案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领衔的人才团队,与南信大、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共同组建,其中,人才团队占股75%。订单从创立之初的10万飙升至2019年的6000多万,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确实现了“跨越”。

   势头强劲,自然能引得“凤来栖”。围绕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体系和智能制造产业园主导产业方向,园区聚焦工业互联网、医疗器械、电子装备等行业,吸引华录易云、费勉光源、品生医学等一批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在新区布局产业化基地项目。

   “大家对LED灯肯定不陌生,然而,长期以来,LED核心技术被欧、美、日等国家垄断,使用LED技术需要缴纳专利费用。现在,我们基于独立的知识产权研发的光源可实现从紫外到可见光等不同光源的发光,发光效率优于常规产品,而且寿命更长。”费勉仪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嘉峰介绍,公司已在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设立费勉科技先进技术创新产业中心,将技术应用于真空、镀膜、成套系统装备制造,强光照明设备生产,紫外固化、杀菌设备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为创新创业助力,让瞪羚、独角兽自由“奔跑”。智能制造产业园不断升级众创空间,引入优质第三方专业孵化资源,打造小微企业一站式孵化成长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产业环境,培育和扶植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企业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服务模式。

   布局未来,

   “智造新城”逐渐崛起

   相风台,有史料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近日,一个现代“相风台”出现在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的全新板块——中国气象谷。背靠龙王山风景区,紧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形状酷似“风涡”的这一建筑,实则是气象谷的交流展示中心,未来将吸引海内外气象人才汇聚此处,展示、交流、休闲。

   去年年底,南信大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南信大学科优势建设“中国气象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建设气象谷项目为契机,全面打造环高校创新圈。中国气象谷(启动区)整体规划塔楼交错排布,如山峦迭起,谷地自然围合而成,层次变化有致。未来将通过校地融合与共享,实现校区、园区、景区、社区“四区一体化”目标,成为教育、科技、产业、服务相互融合的世界级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谷项目的建设在释放一个信号,智能制造产业园不再单纯地去建设制造基地或产业基地,而是打造有品质、有内涵、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借鉴东莞松山湖、上海临港片区等先进园区建设经验,结合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园区正进行新一轮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深入贯彻产城融合理念,统筹各片区发展,真正打造一座产业化新城。同时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打造一批高品质产业空间,不断提升产业密度和产出效益。园区现有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约191.8亿元。

   31个重大项目,推进得如火如荼。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服务器装备及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力量,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尽快落地投产;推进5G+工业互联网国际创新中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地等自建载体建设,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生态;推进雷尔伟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基地、宝湾智慧产业综合平台、苏美达智能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产业类项目加快建设,为经济建设添加动力。

   打造新城的同时,改造已有载体,让旧厂房变身“高端制造基地”。近期,为推进高端装备落户,园区对3.5万平方米的厂房进行回收改造,仅4个月的工期,便可投入使用。今年,园区对智合园62栋标准厂房全面进行改造升级,今年10月前可全部完成出新,平均每周即可完成1.5栋标房的出新,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前不久,发力“四新”,这座智造之城又添一翼——新消费。丝路集团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丝路集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与联合国贸发局合作,在江北新区建设跨境电商总部项目。

   丝路集团旗下丝路法华供应链管理公司将联同南京海关、中外运、中检集团,共同发起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物资出口流程标准化平台,实现全流程认证溯源,形成南京特有的医疗物资出口准绿色通道,既保证上链企业可快速通关,也可以确保出口医疗物资质量。

   条条更为顺畅的道路刷新园区“颜值”。以中山片区为核心,加强交通路网规划建设。为进一步疏通园区道路与主路网的毛细血管,全面提升园区通行能力,大力推进交通路网规划设计,争取打通园区“最后一公里”,提升营商环境。今年计划新建道路5条,并对园区内3条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施工道路总长度达10000米以上。

   座座更有品质的载体推动园区升级。推进载体和配套建设,打造宜产宜居宜创的产业新城。推进龙山南路租赁住房、中山湖人才公寓、中央客厅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此外,园区还增加众创空间、企业家沙龙、招商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休闲中心、篮球场等多样载体,丰富职工生活,点亮园区夜晚。

   本报记者 许雯斐 本报通讯员 耿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