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开始有游客来了。对她来说
发布时间:2019-04-28 12:36来源: 未知2019-04-19 16:23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会 王哲能
春日里的长安老街,杨柳依依、绿水漾漾、古韵悠悠。
80岁的老长安人严圣荣独自坐在自己位于长安镇(高新区)中街的理发店里,看着门口来往的人群,畅想着未来老街人流如织的场景。
对于老街,严圣荣太熟悉了,熟悉到每一栋房子以前是开什么店的,每一个屋檐以前是什么样子的都如数家珍,“老街变了,又好像没变。”
变了,指的是老房子修缮了。老街上留下的房屋大多是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洗礼,已老旧不堪、摇摇欲坠。前年,借省级小城市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长安镇(高新区)启动了东街、中街、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一场接续千年运河文脉的“文化复兴”就此展开,记忆中的老街又回来了。
没变,是指老街的“味道”没变,如今的老街上,青石板、雕花窗、龙头阁、马头墙、粉墙黛瓦、烟雨长廊……江南水乡气息无处不在,老字号糕点店、茶馆、面店、咖啡店等店铺也次第开了起来,而居住在老街的人们,仍以最初的样子在此安居和生活。
岁月变化中的老街,承载了多少长安人的岁月情怀,如今这些情怀有了现实的寄托,寂寂老街迎来了新生。
文韵回归:老街“味道”渐次归来
一个小城镇,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在长安,运河文化,就是长安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
长安镇区不大,但汇集了不少历史街区,东街、中街、西街、庆宁街等,历史上曾有“十里长安”之称,是运河古镇长安千年历史的见证。其中,西街寺弄区块是长安镇区最具历史价值的街区之一,两条街沿街建筑大多是建于清末民初的木结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于西街寺弄区块,严圣荣凭借记忆,手绘出了西街寺弄区块的老宅分布图。
在几张A4纸上,严圣荣整齐地画着线框,用平行的两条直线代表街路,“街路”的南北两侧分布了上百个小框代表老宅,每个小框里写着诸如“吴士林布摊”“徐家大宅”“方洪炳酒酿”等标注,这是严圣荣记忆里,西街寺弄区块1955年前后各幢老宅的分布和用途。
“我10岁就住在西街,直到20多岁搬家,一直在西街走街串巷,太熟悉了。”让严圣荣念念不忘的还有曾经遍布老街的那些“美味”,他领着记者走了一趟西街和寺弄。
没走几步路,严圣荣就会停下来指着街边的老宅,娓娓道出它的故事,这是许家的房子,那是陆家的房子,这里有一家茶馆生意兴隆,那里的小吃店馄饨很好吃。循着他指出的方向,沉寂的老宅也有了生命。
茶馆是老街“味道”的重要象征,以前的长安老街上,茶馆众多,南来北往的船客在此聚集,如今,在修缮一新的西街上,茶馆开始回归。
在西街与寺弄交叉口处,新开了一家“红艳茶坊”,在古色古香的茶坊内,环境清幽、茶香袅袅,茶坊主人向红艳正在给顾客泡茶,“茶馆与老街,天作之合。”
红艳茶坊春节前后才营业的,之所以选择西街,是看好这里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西街还没正式开街,游客不多,但已经开了六七家店铺了,大家都看好这里的未来。”
红艳茶坊往东二十来米,百年老字号糕点店“盐官万昌”就开在这里,店里传统的海宁糕点琳琅满目,“我们是西街第一家店铺,去年9月份就开出来了,生意还不错。”店铺负责人介绍,说话间,店里进来了2位杭州来的游客,“我们20多人今天特意来看长安老街,看到这里有传统糕点,买点回去试试,好吃的话以后再来。”
茶馆、糕点店、面店、磨刀店、咖啡店……如今的长安老街,正在恢复昔日游人如织、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的盛况。
文脉延续:老街“生活”逐渐还原
漫步长安老街,有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蕴让人沉醉。
从西街沿着上塘河往东,穿过修川路,就能看到虹桥。虹桥的北面便是中街,沿着中街继续向东,穿过一座上闸桥,就是东街。
如今的中街、东街,青砖、白墙、黛瓦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泛黄破损的墙体被重新修葺,马头墙挺立风中,微微上翘的飞檐透着古韵,斑驳的屋面得到了重新整理,古建筑的木结构能保留的都保留了下来。
84岁的沈金仙,坐在敞开的窄门边,经过漫长的时间,这间老屋子里岁月的痕迹无处不在,“漂亮了,整洁了”。在中街上住了60多年的她,根本没想过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老街恢复以前的样子。
沈金仙家以前是开打铁店的,她家附近都是店铺,那时候很闹猛,后来冷清了,现在又开始有游客来了。对她来说,修缮后的中街就像一个轮回,“闹猛还在后头呢。”
一路来到中街135号,窄门敞开,“家用电器修理”6个大字经过漫长的岁月,渗进了斑驳的墙壁里。走过昏暗的过道,越往里越敞亮,老周正在桌前摆弄着收藏的古钱币,灯光下,铜面上的纹路依然清晰。
老周名叫周俞衷,在这条老街上住了80年。老周说,祖上于清朝光绪年间落户中街,“没修之前破破烂烂,现在又回到以前的样子了。”
看着眼前复原的老房子,老周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的故事。在他小时候,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与自家杂货店隔街相望的是“恒丰酱园”,黄酒、米醋、大酱,小小的酱园承载着中街百姓油盐酱醋的使命。
“如今,长安还有裕丰酱园,就在杏花村里,出产的黄酒、米醋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老周说,老街修好后,很多原本搬出去的人又回来了,“不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回来了。”
如今的老街上,运河人家正在回归,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还是这里舒服。”
“文化复兴”:老街传统再次重现
看老街,晚上更漂亮,更有味道。
灯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长安,家家灯光明亮,盏盏渔火昏黄,如今这一盛况再次重现。
每到晚上,西街、寺弄、中街、东街等的灯光亮起,盏盏古灯仿佛穿越时空,均匀地洒在大运河上,金黄一片,两岸的古建筑倒影在运河上,更显神秘清幽。
在老街的修缮中,长安不仅注重形,更注重“魂”,对运河文化不遗余力地进行发掘保护,建起了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通过多媒体影像设备、大型数据沙盘,考古发掘照片、历史老照片、文献图片等,充分展示运河文化。
长安还连续多年举办“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展示古镇风貌,传播运河文化,唤醒人们的运河记忆,通过艺术节,长安尘封数十年的“龙舟赛”“祭河神”“滚灯制作”等传统文化得以重现。
老街的变化还在继续。今年,长安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全面启动了“美丽城镇”建设,在29项行动中,古街品质提升行动位列其中。“接下来,长安将紧紧抓住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规划落地和古街修缮联通的有利时机,围绕‘提升形象,规范管理’这个开发主线,在硬件上抓完善,在管理上抓规范,提升老街的颜值和品味。”长安镇(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老街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