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考古队的深山扶贫梦

发布时间:2019-07-26 21:39来源: 网络整理

考古队的深山扶贫梦

考古队员徐进正在车田育才中学为同学们上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考古科研人员,走进贫困大山,一驻扎就是数年,在重庆巫溪县天元乡、酉阳县车田乡等扶贫一线总能见到其身影;他们是贫困乡镇中小学特殊的老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结合专业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家乡的“宝藏”,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他们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扶贫项目组的成员,为了文化遗产的明天,为了孩子们的欢笑,他们已经在一线奋战数年,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更大的理想……

  寻找文化根脉

  他们驻守在贫困一线

  距离重庆主城500多公里的巫溪县天元乡,这里是大宁河流域的深处,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天元乡交通不便,距离巫溪县城有80多公里的距离,连接两地的主要通道,则是一条蜿蜒在大宁河峡谷一侧的县道。

  “每逢遭遇暴雨等状况,这条路经常会遭遇泥石流和塌方。” 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慧印象中,2017年遭遇的那次塌方令她难以忘怀,“路堵了,过不去,最后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在一条卫星导航都搜不出来的机耕道上绕行了大半天,才最终来到了天元乡。”

  孙慧毕业于中山大学,2017年开始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扶贫项目组入驻天元乡,参与天元乡顶寨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以及刘明楚庄园修缮设计两大文物资源的规划设计编制任务。顶寨遗址与刘明楚庄园均为清嘉庆年间当地著名乡绅刘明楚所建。根据计划,项目组需要分析评估其本体及周边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田野调查和局部考古清理,为未来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文化旅游融合提出规划策略。

  孙慧与同事们进驻时正是深冬,大雪封山,寒风凛冽,食宿不便,供给困难。项目组开始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工作:水管冻了洗不了澡,就劈柴烧点热水简单擦一擦;从乡里到工地交通不便,为节约时间,他们就自带干粮前往,几个土豆就可以在山里过一天。

考古队的深山扶贫梦

考古队员杨鹏强(左三)指导学生学习拓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扶贫要扶志

  乡村来了“文化教员”

  随着文化帮扶工作的进行,两个充满历史记忆的遗址开始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在项目组看来,这才是工作的第一步。

  “扶贫要扶志,文化扶贫始终要立足于老百姓,不仅要看我们的工作能够真真正正给他们带来多少实惠,还要让老百姓真正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深切认同自身的历史文化,让他们建立起与文物的情感联系,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从文化遗产中获得文化自信。” 重庆市文化与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他还利用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的身份,组织文艺工作者赴巫溪县天元乡小学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并给学校赠送了一批现代网络教学设备。

  在扶贫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成为了特别的“文化教员”——不仅招募当地的村民来工地干活,更要培养他们学习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掌握考古工作的基本工具和技能。除此之外,他们还从县里的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文物展板和宣传资料,深入乡村,为当地的群众们带去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展览和互动。

  “我虽然出生在巫溪,但10多岁就出去打工了,只晓得这里原来产盐,只晓得这里山多很穷,但没想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村民向伟说,“从来没去过什么博物馆,专家上门来宣传后,才知道家门口就是博物馆。”

  天元乡象坪村高楼小学是一个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243人,这里很多的孩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当他们听说课外的辅导老师是来自重庆的文物专家时,他们即兴奋,又好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课程。

  汉砖模板、拓包、拓板、打刷、鬃刷、宣纸……这不仅是高楼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考古工具,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是第一次上手操作。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听着关于拓片知识的讲解,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徐进专门把PPT设计成了漫画形式。等到动手体验环节终于到来的时候,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裁纸、上纸、上墨、拓印等步骤。课堂的时光过得飞快,一张张漂亮的拓片做成了,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