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子公司高管变动频繁背后
发布时间:2021-02-23 18:41来源: http://www.baidu.com/又一家理财子公司“掌门人”即将迎来变动,2月21日,有市场消息称,原中信信托董事长陈一松将出任招银理财董事长兼招商银行首席投资官。对此,招商银行内部已经发文,但其相关任职资格仍有待监管部门正式核准。
公开资料显示,陈一松现年51岁,1990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国建设银行就职。2006年8月,陈一松入职中信信托,历任该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2014年7月开始担任中信信托董事长。早在去年6月就有市场消息称,中信信托董事长陈一松已向中信信托递交辞呈,将以个人原因离职。对该消息的真实性,北京商报记者从内部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属于正常工作变动。
背靠母行“零售之光”的招银理财在开业以来就备受关注,在2019年11月初开业时,招银理财选择了“自家人”,从原有的理财团队、自有团队调任高管。招银理财7位董事全部来自招商银行总行,除现任董事长刘辉(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总裁汪涛(招商银行原零售信贷部总经理)外,其余5人均为招商银行一级部门负责人,包括招商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彭家文、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朱江涛、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诚、公司金融总部总裁钟德胜以及零售金融总部总裁张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发稿,招银理财官网高管寄语一栏中,刘辉的董事长寄语暂未发生变动。而对陈一松即将履新的消息,北京商报记者向招商银行、招银理财方面进行求证,但暂未得到回应。
通常情况下,理财子公司人才招聘渠道有很多种,比如内部原来的资管团队、理财团队或者是其他部门的调任,从外部来讲,公募基金或资管同业招聘。如果陈一松顺利履新也属于招银理财首次从外部聘用领军人才。
老“信托人”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结合将擦出哪些火花?在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看来,老信托人掌舵银行理财子公司,能把银行现有的资源整合升级,给理财子公司带来更强的跨市场操作水平,特别是银行体系之前人才欠缺却需要大力拓展的权益产品类、混合型组合投资产品类、固收+产品类的规模提升。
理财子公司高管更迭频频
作为资管市场的“新兵”,理财子公司自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回顾理财子公司的发展进程,大部分理财子公司从开业至今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财子公司高管团队变动却时有发生。除招银理财之外,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团队也均发生过变动,变动类型主要涉及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位,变动时间主要发生在2020年。
2020年12月底,北京商报记者曾从业内获悉,工银理财拟“换帅”,顾建纲不再兼任工银理财董事长,工银瑞信原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拟接棒。本次调整也是工商银行(601398.SH)酝酿已久的举措,是对旗下各控股子公司协同发展的战略考量。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顾建纲不再担任工银理财董事长后,将专注于带领工商银行总行资管部加强存量业务转型整改。而拟接任工银理财“一把手”的王海璐,曾在工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担任副总经理长达八年,深耕债券、外汇、衍生品等金融领域。
其他理财子公司的高管变动主要为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等职位,在变动过程中,理财子公司的团队结构也进一步得到夯实。例如,2020年初,建信理财新增了审计部总经理以及财务会计部总经理两个职位。2020年6月,中银理财原执行董事、总裁王卫东离任,由同样来自该行体系内的宋福宁接任。2020年7月3日,魏华担任交银理财副总裁的任职资格获批。2020年底,中邮理财迎来了两位副总经理,分别是潘玉强、王庆华。同样在2020年底,李航担任农银理财财务会计部总经理的任职资格也得到监管批准。
谈及理财子公司高管频繁变动的原因,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卜振兴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理财子公司变动频繁表明资管行业的变革和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需要更具有市场化的人才和机制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其次,各家理财子公司在快速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不断加剧。
廖鹤凯则认为,理财子公司高管变动频繁,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对子公司的期望很高,但市场环境在这段时间复杂多变,业务开展难度大,传统思路难以为继,转型新业务在银行内部缺乏有效人才支撑,履职高管压力较大,或者发现与自身禀赋匹配度有限,所以发生频繁变动。
体制重塑难题何解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规定的“大限”,各行存量理财业务转型整改都面临巨大压力。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财子公司高管变动也引发市场讨论。
卜振兴直言,可以说这种频繁的人才变动也体现出了行业快速变革的特点,在经历市场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后,人才会逐渐趋于稳定。
由于国内理财子公司整体处于刚起步阶段,投研能力、市场把握能力、投资经验方面积累仍不足,招人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理财子公司面临的常态。
在体制转变和业务衔接带来的挑战层面,招银理财现任董事长刘辉此前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银行内设部门作为理财业务的开展主体,难以突破银行本体的信贷文化;理财子公司要履行代客理财的受托职责,构筑作为投资机构的投资文化,强调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相应地,经营模式和决策流程也面临巨大的重塑压力。
“当前,理财子公司对新业务模式的认知有限,原有银行业务模式和要求对于现在理财子公司的新方向来说无法完全适配,原有体系的人才构成对于子公司开展权益类业务来说较为不足。同时再加上人才储备不足,适应新时期监管期望的前进方向、时间准备仓促,尚未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更多的还是在内部资源交换调整中。理财子公司应在引入外部多元化人才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立的企业文化,在原银行体系稳定的氛围中融入创新元素,稳中求进,才能突破瓶颈,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业务转型,才能从根本上维稳团队。”廖鹤凯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