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割韭菜可能只是达克效应的幻觉
发布时间:2019-08-17 18:24来源: 网络整理自认为投资能力不错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能赚韭菜的钱。赚韭菜的钱,没错,反正也没人知道韭菜是谁,他们有什么特征,大家都那么说,我也就信了。我曾用这句话麻痹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为大家的策略能赚钱,就是因为韭菜多。
等自己真正亲身实践了,我才开始怀疑这句话;而随着投资实践进一步积累,我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句万能的废话。
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做达克效应。
说起达克效应,我想起韩寒在2018年写过一篇文章《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文章有两个故事比较有意思。
第一个是关于足球的故事,自称“金山区齐达内”的韩寒和“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静安巴乔”等一帮球友多年前参加了一场慈善球赛,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学生。这帮球友开场显得信心满满,并告诫彼此不要对小朋友下手太重。但结果却大出他们所料,上半场就被小朋友灌了20个球,更残酷的是到了下半场,对方教练直接以“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为由终止了比赛。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台球,韩寒自称台球技术了得,被称为“赛车场丁俊晖”和“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打遍作家圈无敌手。有一次和九球世界冠军潘晓婷打球,韩寒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也是职业赛车选手,多年的比赛积累了强大的抗压能力,也许能抓住对手的小失误拿下些许胜利。另外,考虑到如果执行常规的赢家开球的规则,那韩寒很大可能会没什么机会上场,因此还约定由输家开球。韩寒信心十足,结果那天晚上,他基本上只干了一件事情——开球。
韩寒讲述民间高手和职业选手的问题,就是一种达克效应。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高手在民间,也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喜欢张无忌的故事——“捡到一本秘籍,速成干翻一代宗师”,可惜这种桥段只存在于小说和电影里,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亲身实践和练习,但我们总是在刚入门,或者只懂得理论的时候,表现的过于自信、或过于高估自身的水平。
达克效应描述就是这种认知偏差,说的是人们往往在缺乏足够积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表现出过度自信、过于高估自己的水平的现象。用京剧坐科九年的话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再学三年,游刃有余。对应下图,就是从愚昧之山,绝望之谷,和开悟之坡。
关于达克效应,我更喜欢下面这段更哲学的描述。愚昧的人总是在缺乏足够后验知识的情况下,对事情进行先验的判断。但是,先验知识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巨大。我们用的先验知识都是从自我出发得到的对问题的看法,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测他人,得出的大多是不准确的结果。后验的知识往往更加可靠,也就是将他人教导或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摆脱愚昧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的思考和实践,也就是需要更多后验的知识。
回到我们投资上的问题,我们在谈论赚韭菜的钱,其实讨论的是投资策略收益来源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散户多,他们非理性决策导致“十户九亏”,所以我们都在赚韭菜的钱。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收益来源的问题,实际是达克效应的愚昧之山,我们思考的层面太过于肤浅了。
如果我们要分析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否在赚韭菜的钱,至少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能否从数据和逻辑上得出“韭菜们”具体的、可描述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导致了他们亏钱,而你的策略逻辑赚了这些行为特征的钱。
第二,如果你认为你的策略逻辑赚了“韭菜”行为特征的钱,那么数据和统计上是否有支撑。比如,韭菜的“交易量/参与度”是否和你的策略收益显著相关。
我们需要严密的逻辑,充足的数据和统计证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泛泛而谈往往对投资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赚韭菜的钱”可以是饭后的谈资,但不能成为我们收益来源分析的一部分。
我们通常关心投资的三个问题——赚没赚钱、怎么赚钱、赚什么钱,好比一棵树的三个部分,“赚没赚钱”是鲜艳的果子,“怎么赚钱”是树的枝干,“赚什么钱”是树的根。我们谈论最多是前两个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赚什么钱”
“赚什么钱”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它深埋地下,我们总是可以用各种先验知识泛泛而谈;“赚什么钱”这个问题也很难,正因为它深埋地下,只有真正种过树,并且种了很多树的人才会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