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展新时代新担当 牢记使命谱体育事业新
发布时间:2019-08-08 14:34来源: 网络整理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西宁市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以“两个绝对”具体化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西宁市全面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关于做好全市体育工作推进健康西宁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体育工作三年提升计划,做“实”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全民健身事业,做“亮”品牌赛事活动,做“强”竞技体育项目,做“大”体育产业主体,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群众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健康西宁建设,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西宁解放70周年献礼。
特色亮点
助推西宁市体育事业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体育工作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幸福西宁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把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实施体育工作“四纳入”,建立了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体育主管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抓项目促发展,抓培训强服务,抓品牌显特色,推进健康西宁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建设,为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大西宁”做出体育贡献、提供健康保障。
亮点一:
城乡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
西宁市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民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宁体育场馆等为健身中心带,辐射带动三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一是在城区建成了982处健身路径(站点),配备各类健身器材1万余件,实现了全市114个社区、931个行政村健身器材100%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超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的要求;建成了首条全民健身“绿道”500余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68㎡。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东川工业园区乐家湾广场、城东区港欧东方花苑广场、西门口中心篮球广场等多个设计风格新颖、功能侧重各异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示范点,极大提升和改善了市民群众的健身条件,初步实现了把“健身点”搬到家门口的愿景,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全市规模较大、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的39个综合性体育场馆中,西宁市体育场馆、青海体育中心、大通县体育场等场馆已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年接待健身群众100余万人次。三是利用已开放的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及民营的体育设施,构筑完善的健身平台,有效解决了群众“去哪里健身”的问题。
亮点二: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西宁市注重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体育社团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网络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展。目前,全市共有体育活动站点318个;体育社团组织30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7740名,占城区人口的3‰,其总量与人口占比均居全省各地之首,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的每千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目标,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在全省首创了国民体质监测体育与健康部门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建成了19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并常年开展免费测试活动,为群众健身开具科学的“运动处方”,今年监测人数达到了8000余人次,推动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和健身技能培训,指导群众科学健身。通过有效指导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西宁市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亮点三:
品牌赛事引领全民健身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