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时代:从“家文化”到“球队文化”的蜕变
发布时间:2019-06-26 14:57来源: 网络整理新闻详细页内容顶部广告
摘要:楷模时代:从“家文化”到“球队文化”的蜕变
前不久,美国制裁华为,原以为华为会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华为却能将压力和危机转化成上下众志成城的潜能和斗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企业的精神内核。
在华为的发展史上,这样的危机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距离上一次华为经历的大变动已经过去了18年,18年前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里,提醒企业上下向死而生的危机意识。18年后的今天,在任正非一篇两万字的采访实录里,我们惊叹于的他的格局、胸怀及理性的思考。不管社会和市场如何变化,不管舆论如何评价,任正非时刻葆有理智的清醒,还有一股不忘初心的倔强。
在家居行业,也有这样一位企业家。
在今年年初的内部会议上,楷模集团董事长徐国芳提出:“未来楷模没有家文化,只有球队文化”。
家文化,强调的是包容。但随着市场和企业内部竞争,当有些人出现能力不足或思想偏差的时候,就会拖企业的后腿,以为凭借着曾经的辉煌,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既得利益,忘记了勇攀高峰的真谛,这对“家人”到底是爱还是害?作为一个需要不断面对市场丛林法则的企业而言,家文化有时候会成为滋生安逸的温床,让人渐渐忘却初衷和信仰。
徐国芳提到楷模未来一定是球队文化,除了要有清晰的目标感、苦练内功、强调团队协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轮换制”,即谁行谁上。
这一点跟华为在经历了多次“辞职门”事件后实行的“能上能下”的管理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楷模集团生态型新工业园区一景
楷模最初的“另类”
纵观整个家居行业,楷模从一开始就有点“另类”。
将时间轴拉回到2003年,那时候的家居行业入行门槛极低,对于行业从业者几乎没有任何要求。而创业之初的楷模,在人员的选择上就有一套严格标准,首先必须是年轻有活力的。这种年轻和活力,不仅是年龄上的,更是思想和冲劲上的。
当时整个行业在做薪酬布局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统提的方式,而徐国芳却要求按个提来做,所以这也决定了在楷模工作,就意味着面临竞争和被竞争,这在当年其他行业从业者身上是不会发生的。
在那个还是卖方市场的年代,只要有产品有铺位就能卖货。但是当走在产品林立的家居卖场,会忽然发现有一个叫“楷模”的品牌有一点另类。比如,当年就可以在楷模的专卖店看到一些咖啡豆的海报,还有一些水泥墙;再到后来楷模开始采用橱窗式设计,这些在整个行业都是具有引领性的。而这些细节的背后,也正是楷模诠释给整个行业、消费者和员工的形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品牌人设”。
随着企业的发展,徐国芳意识到,光在遴选员工上下功夫还不够,让团队永葆活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于是,楷模在培训上的投入可谓开创行业先河。在那个还没有朋友圈的年代,楷模大培训的千人舞蹈视频也曾一度刷爆家居圈。直至今日,楷模仍被誉为家居行业的黄埔军校。
其实,楷模的培训体系也非一成不变。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战略部署调整,战术的变化也变得尤为重要。后来楷模开始强调,只要培训就一定要有PK,PK文化的形成教人必须积极向上,落地到终端,就是通过排行榜等机制做建顶,在整个团队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来领跑,这就是楷模的经营理念。
十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居已不再简单的满足于实用的功能,通过产品传递情感诉求开始变得重要。于是,当年像楷模这样的头部企业开始强调“生活方式”。在那个同质化严重的年代,楷模在终端完全无惧仿品的恶性竞争,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