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旅游 > 国内游 >

特有的苦竹资源地,知名度日益提升

发布时间:2021-10-30 14:36来源: http://www.baidu.com/

紫荆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西部,村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4个村民小组,840户农户,3010人。竹笛、竹箫的加工制作、销售是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紫荆村依托特有的苦竹资源兴起竹笛产业。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达1.28万亩,年产量超1.6万吨,集聚竹笛生产加工企业100余家、淘宝店铺6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总产值达3.4亿。自2019年开始积极开展国家林草局《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竹林碳汇研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竹笛展示馆。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的计划经济定点采购,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乡镇企业大发展,再到品牌化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国际化,紫荆村竹笛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也成就了一批知名的竹笛企业。

特别是近十年来,紫荆竹笛为了扩大市场经营采取“走出去”的道路,与各大琴行、音乐院校、专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技术得以提升,销路持续扩大,自主品牌“灵声”、“竹韵”、“敦煌”、“鸣声”、“西湖”等知名度日益提升。

随着“中国竹笛之乡”称号申报成功,以及地理标志产品及标准规范的确定,紫荆竹笛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市场迅速打开。竹笛产品不仅满足着国内市场专业和业余兴趣爱好者的需求,还快速走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到港澳台、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

目前,紫荆竹笛产业发展有“三个第一”,即:国内种植面积第一,苦竹面积2.8万亩,其中已建有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1.28万亩,年产量可达1.6万吨;国内产业集群第一,紫荆村竹笛等生产加工企业160多家,竹笛行业协会1家,年总产值达3.4亿元,占国内外竹笛市场量的85%以上;国内竹笛产业荣誉第一,创建有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库”,成为国家级苦竹定向培育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竹笛之乡”称号,2013年中泰竹笛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族艺术之乡,2016年成功申报“竹艺小镇”,2017年成功申报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2019年成为《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项目建设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亿元村。

优美动听的竹笛声色不仅成为旅居世界各国华人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中国竹笛独有的音色也使许多喜欢音乐的外国友人动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竹笛。

组织保障,政策引导。在坚持合力攻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下,由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组成中泰竹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街道与紫荆村、村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沟通与协作,从2002年开始中泰街道就着重围绕苦竹、竹笛这些独特的资源做文章,先后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杭州林科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类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协作,开展苦竹园区的规划建设、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的定向培植技术、苦竹资源库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力推中泰竹笛文化产业的发展。2019年开展《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项目,2020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竹笛展示馆、游客接待中心和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投资1200万开展紫荆村全域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竹笛小镇。

宣传推广,拓展市场。中泰竹笛有着“苦竹资源多、生产厂家多、大师艺人多”三大特点,自2003年开始与“中国笛友之家网站”联合在紫荆村共举办了17届全国竹笛夏令营活动,同时成功举办了4届竹笛文化艺术节,1次竹笛拜师礼仪活动,1次竹笛传承礼仪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竹笛大师、演奏家、制笛大师、音乐爱好者以及专家、教授、学者等一大批人才,共同研究探讨紫荆竹笛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规划,为竹笛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扩大紫荆竹笛品牌的知名度。

如何创新思路促转型谋发展成为紫荆竹新的课题。紫荆竹笛产业发展今后目标是按照《余杭区中泰街道竹笛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政府和市场等要素资源,以紫荆竹笛“品牌保护+文化产业园大平台+苦竹现代示范园区”的创新模式,建设紫荆竹笛文化展示馆、笛箫演艺培训中心和企业销售展览园,打造竹笛产业文化的集聚区大平台。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整合苦竹栽培、竹笛加工、民乐文化展示、竹乡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要素,努力打造竹笛主题特色乡村度假景区为远期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顶层设计延伸链条

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优化竹笛小镇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进一步细化校地合作项目,加快产品设计、线路规划、演艺打造等合作成果落地。深挖竹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人物、历史建筑等文化内涵,整合资源加强招商引资,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和企业社会资金,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竹艺文化的研学体验、展示游览项目等,形成紫荆“未来艺海”旅游线路,提供游客沉浸式体验,从一棵苦竹的培育到采伐到制作到演艺最后至遍及生活方方面面的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项目,都可在紫荆“未来艺海”线实现。

强化特色打造品牌

建立中泰街道竹笛产业全域旅游品牌,形成独一无二的辨识度,开发文创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等商标,打造特色旅游IP,大力引导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申请审核后免费使用,通过品牌串联企业和产品,促进营销推介。依托竹笛夏令营、笛箫文化公益课堂、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活动,邀请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笛届专家、演奏家展现技艺、讲授知识。加强“天下吾笛”公益工作室运作,让竹笛制作、演奏人才参加海内外各类乐器展览及演艺活动,进一步扩大紫荆竹笛影响力。充分发挥紫荆笛一代的模范作用和“笛二代”的先锋作用,打响紫荆竹笛人才品牌。

产业集聚传承文化

不断挖掘竹笛文化、培养竹笛传承人才,建设紫荆竹笛文化博物馆、笛萧演艺培训中心和企业销售展览园,通过村集体盘活存量用地建设和鼓励企业提升改造等多种形式集聚竹笛产业,形成具生产和展示于一体的竹笛产业园区。发展竹乡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努力打造竹笛主题特色乡村度假景区,通过村社开发闲置房产、鼓励农户利用自有住宅发展民宿经济和庭院经济,“十四五”努力实现居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