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旅游 > 国内游 >

旌阳徽水河上,一座座大桥横跨

发布时间:2021-10-26 09:18来源: http://www.baidu.com/

今天,沿着徽水河畔公路行走,细心的人会发现,从旌德版书镇开始到三溪镇,河上古桥林立:天然桥、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新桥、跳仙桥、登云桥、蔡家桥、乐成桥。

毫不夸张地说,旌德徽水河上藏有一座古桥博物馆。这些桥的历史,长的近千年,短的两三百年。城区最精彩的莫过于“三桥锁翠”。

旌阳“三桥锁翠”姊妹桥之首的是淳源桥。

据宋代进士汪齐《平政桥记》记载:县城上东门自古以来就有桥,但徽水每当桃花汛期,桥梁总是被冲毁。王安石行新法,桥也无法修了。到了1082年,鄱阳人马譓来知县事,眼看交通要道被水所阻,心中焦急。恰巧有一名叫惟静的和尚,愿意出来劝募修桥,马譓极力赞许。感动了七乡之民,“输材者、受役者、捐谷者、施金者”蜂拥而来,真是众擎易举。这座被汪齐命名的“平政桥”,动工于1082年九月十日,落成于次年的四月十五日,算是项大工程了。《平政桥记》首云:“旌德为县,溪介其中,东西相望;从昔建桥,以融会气脉。”对于新桥落成的喜悦之情尽藏言辞:“上有栋宇之覆,下无柱石之碍,岿然中流,迢迢亭亭,若升龙之跃于渊,若偃虹之跨于涧。”

淳源桥

就是这座勾联城西与河东的古桥,九百年来,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随修随毁的历史反反复复。粗略统计皇朝时代小修、大修、改建、重建十四次之多,桥名更来换去极其平常。

1189年,县令金兴造淳源桥。

1206年,县知事李延忠重建,亲写《重修跨云桥记》,改名跨云桥。

1217-1218年,县知事莫泽修淳源桥,并在上游筑三道陂岸以杀水势。

1224年,县知事方甫修淳源桥。

1254年,县知事赵崇涉造淳源桥,改名瑞虹桥。

1279年,达鲁花赤-阿秀歹儿(蒙古人)重建,改名永安桥。

1295-1296年,县尹王桢修桥,仍名淳源桥。

1412年,知县谭青,移下水三十步重建,名架虹桥。邑人王永常、冯仁领头复建,仍称淳源桥。

1515年,邑人周旭等募缘重修。

1532年,更修。

1585年,知县乐元声增修。

1624年,真宿和尚化缘集资改建。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特大洪水,全县桥梁尽毁。至1722年,邑人饶上正遵父命独立重建,三年乃成,较旧更加浑坚周致,知县王满川有《重修淳源桥记》。

1725年以后,是否仍有修毁无从查考。

一座桥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

现存的淳源桥为道光年间重建,桥长50米,5孔净跨各6.1米,高5.6米,宽6.2米。淳源桥建筑设计,今天看来仍有其独到之处。桥的五个孔洞四座桥墩迎水一面皆无分水尖,这在古桥建筑中实属罕见。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来水方向并不直冲桥身,而是冲向西岸石坡,从而改变了水流方向,激流经过一折,水势减弱,向桥墩的一个直角涌去,那个直角就自然成了分水尖。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因地制宜,十分科学的了。

淳源桥在旌德人口中称“上东门桥”“上市桥”。旌德有城池的时候,徽水河只是一条护城河,淳源桥与七个城门中的通和门相接。

1956年,修建旌(德)俞(村)公路时,铺筑泥结碎石桥面利用古桥通车。1983年,为保护古桥,改善旌鸿路穿城路段交通拥挤状况,在淳源桥上游200米新建旌阳桥,以分流交通,原淳源桥禁止机动车通行,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城区行人桥。

“淳源”的寓意,是希望桥像徽水河一样既淳朴又源远流长。这样的寓意,看来是恰如其分的。

徽水古称“梅溪”,不是因为河岸遍植梅树,而是因为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能给徽水取如此雅名的古人,至少生活比今人过得悠闲。读读清代毛元策写徽水河的文字,就知道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多精致:

当其风波沙明,水落石出,湛湛流泉,可游可泳,人固忘其病涉也。迨夫春霖夏潦,阴雨弥旬,万壑飞泉,奔赴络绎,而回视向之梅溪,方汤汤作十丈波,虽广陵之涛、钱塘之怒,兹亦无多让焉。

今天经过徽水河的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心中无水,水中哪会有什么格调可言?倘能在春日暖阳中,夏日夕阳时,秋日雨幕里,冬日雪花上,信步徽水河,心无杂念的走一走,你就能听到老桥的诉说,你就能感受到毛元策文字里的徽水河了。

要寻找古人文字中的徽水河,那就要常在河边静心地走;要领略旌德“三桥锁翠”的最佳风光,那就得时常踱步驾虹桥。

驾虹桥

驾虹桥位于旌阳中东门外,连接中和门和中街,俗称“中市桥”,在淳源桥下游一百五十米的地方。居“三桥锁翠”姊妹桥之中。明永乐十年(1412),知县谭青主建。当年以石为垛,以木为梁,是一座简便桥梁,屡坏屡修,民不称便。明嘉靖年间改造为石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为洪水冲塌,周道修等捐资修葺,成了现在的模样。桥长57.5米,高4.7米,宽3米。五跨五梁,每跨净长8.5米。1941年6月,日本飞机投弹炸断部分桥梁石板,桥下浣洗群众被炸死、炸伤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曾三度拨款修缮。

驾虹桥上建有四角八柱凉亭,设有美人靠,供人憩息。亭梁上清代修桥的时间记载,依然墨迹清晰,亭角上的铃铛还会在河风中不时地叮当作响。看着陈年的墨迹,听着清脆的铃音,人的思绪会飞向逝去久远的年代。

至今为止,驾虹桥桥面依然是石条铺就,溜光圆润的桥面珍藏着这一域历史的信息。本来供人歇脚避风挡雨的亭子,不知从哪个朝代起,北面砌起一道墙,燃起了香火。树老可以成精,这么老的一座桥让一些人寄托一下灵魂想也自然。在虔诚者心里,这比夏夜在桥上纯粹的纳凉谈心要神圣千万倍。

桥西河岸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建起一溜子小饭店,家家店铺门向徽水河敞着,可口的家常菜,既经济又实惠。难得的是饭后茶余,河边走一走,桥上站一站,听一听乡风土语,看一看纳凉闲谈的居民;抑或闻一闻捣衣声,牵一牵拂面的柳条,你会觉得眼前就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驾虹桥西端与淳源桥之间正在建设水街项目,一个新的旅游商业体指日可待。

黄济桥

修桥补路,在中国古代算是首善,无论方志还是百姓口碑,都给你清清楚楚地记着。

旌德县城就有一座一个家族修了五十年才大功告成的桥,这座桥叫黄济桥。

那个修桥的家族姓黄。

黄济桥在驾虹桥往下游五百米处,为“三桥锁翠”姊妹桥之末。因黄济桥所在的位置是以前旌阳城的下东门,所以俗称“下市桥”。

黄济桥,近通义济门(下东门),始建于明嘉靖中期。原名“三庆”,后改名“洪济”。清康熙十五年(1676)被洪水冲垮,黄姓遂召集众人商议,捐资生息,为复建此桥,积三十年之久,才得以实施。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动工,次年垛成,谁知桃花水泛,损坏三垛,复修完成。第三年的山洪暴发,损坏两垛。黄姓并不气馁,又集众资,量力劝输,勉强成就复建。雍正三年(1725)才大功告成。记曰:“自动工之始至讫事之年,又阅二十稔(年),而工始竣成。顾若是之艰哉,兹移址于东西两岸居民之下……”前后一推算,从动议到圆梦整整五十年,皇帝都换了一朝。几代人修成一座桥,可见这黄姓家族是把修桥当做家族大事来干的。

黄济桥

桥易名“黄济”。据清黄梦麟《重修黄济桥记》称:“继又名黄济,何也?桥始于黄氏,原前人之意,谓垂之奕世,俾我后人,顾名思义,念是先济人利物之举,无使陨坠,遇亏损则葺之,遇缺陷则补之,庶几世济其美。”一言以蔽之,就是黄姓后代子孙,都要继其祖先之志,永远尽修葺该桥的义务。

黄济桥长60.7米,宽5.8米,高7米。石砌桥面,两侧护以低石栏杆,高0.3米。五孔每孔净跨自东而西分别为7.4米,7.8米,9.3米,7.2米,6.6米。东西两端砌有石级踏步,桥东16级,桥西12级。

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统称“旌阳三桥”,2012年同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对今天已经赋闲的黄济桥,就像面对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心中的敬意总是油然而生。春晨中或者落日下,走在历尽沧桑的青石桥上,抚摸拙朴的桥栏石,望着北去的水流,尽管近在咫尺的和平大桥车来人往,你也很容易走进吕光亨《三桥锁翠》的意境:

胜地足招邀,春晴物色饶;

烟光分两岸,城阙连三桥。

乍可离城俗,谁从避世嚣?

数声莺语滑,暗柳绿迢迢。

这样的境界,从清代到今天其实都存在着,就看你修没修那份心境了。

如今,旌阳徽水河上锁翠之桥早已不止三桥,一座座飞架东西的新桥肩负起通衢重任。淳源桥、驾虹桥、黄济桥就像颐养天年的老人,依然身健体康。勾连爷桥孙桥的是条美丽的滨河绿道,漫步其中我们都成了真真切切的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