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实验室,山峰耸入天际
发布时间:2021-10-22 09:23来源: http://www.baidu.com/你可能不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陆地的。在沂蒙山苏家沟,有一种表面既像针又像竹叶的岩石,科学家将这种形态称为鬣刺结构,将这种岩石称为科马提岩,它是鲁西绿岩带的重要标志,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对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前面说到,太过久远的地质记录,往往很难在日复一日的风雨侵蚀中保留下来。但原本埋藏在地下的宝藏,也因为外力的剥蚀,天长地久之后便呈现在世人面前,比如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作为爱情的象征,钻石一直都是稀有品。
钻石产量虽然少,但储量可不少。天然的钻石形成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之中,在距离地表170千米以上的深处,蕴藏着大量的钻石。而人类在地球上钻探的极限,也不过12千米出头。故而我们能开采到的钻石,往往都是跟着岩浆活动一起来到地表的。
沂蒙山的胜利1号金刚石露天采矿场是亚洲最大的金刚石原生矿,金刚石就是我们俗称的钻石。沂蒙山的金刚石形成于距今27亿年前的地下200千米深处,在距今4.5亿年左右,地下的岩浆携带着金刚石晶体向上运动,并最终以岩浆岩的形式赋存于地壳之中。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和风化剥蚀作用,一个大型的裹挟着金刚石的岩浆岩矿床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久远的25亿年以前,沂蒙山地区发生了多次地质构造活动,为今天花岗岩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新构造运动则造就了今天沂蒙山通天拔地的气势。连绵起伏的山峰耸入天际,云山雾海,仿若仙境。
龟蒙顶酷似神龟俯卧于云端;鹰窝峰奇松横偃,壁立千仞,非雄鹰不能临其上;云蒙峰三峰并立,秀出云表,乃“山”字之源;风动石傲然独立于山巅,仅底部残留一点与山体相连,风吹过似乎还会轻轻晃动。这些花岗岩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岩石内部裂隙的作用,风化作用沿着裂隙进行,将岩石切割破坏,最终形成了或雄奇险峻或拟人拟物的俊秀风光。
如果没有水的点缀,再为雄壮的山峰也缺失了一分灵气。龟蒙顶之上,清澈的泉水从山上穿林潜石,蜿蜒而下,似琼浆玉液。望明月松间照,听清泉石上流,弹去世间浮华,回归质朴真性。
更有酷似中国大陆版图而得名的“中国瀑布”,花岗岩在地势上形成了三级台阶,澄溪之水忽然从80余米高处落下,形成三级首尾相连、各异其趣的瀑布,飘者如雪、挂者如帘、断者如雾,底部深潭雾气朦胧,水流的激荡声轰鸣灌耳,撼人心脾,叹为观止。
在山脚之下,云蒙湖平静而美好。云蒙湖三面群山环峙,烟波浩渺,鸥翔鱼跃,衔千山之秀,汇万壑之流,如苍龙盘卧山间,似明珠嵌于高峡。夕阳下的云蒙湖,水面被染成霞光般的红色,恰逢一叶扁舟荡起层层涟漪,原来渔舟唱晚不止在江南。
经过沂蒙山脚下,会遇见一个叫做崮乡的地方,以岱崮地貌而闻名。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等,这里的山峰顶部开阔平坦,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逐渐平缓。等等,这似乎有点像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的描述,但由于没了颜如渥丹的色彩特征,仅在外表上就同丹霞地貌产生了区别。
岱崮地貌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层岩性密切相关。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面积扩大覆盖了沂蒙山区。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一套含有丰富古生物化石的石灰岩,这些石灰岩构成了岱崮地貌的物质基础。
此后,几度沉浮,从距今约6千万年左右开始,地壳发生间歇性的抬升,寒武纪的石灰岩逐渐露出了地表。巧合的是,在这层石灰岩之下,是一层性质相对软弱的泥岩、粉砂岩,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泥岩、粉砂岩层先一步被掏空,并导致上部的石灰岩部分悬空。随后因为自重和岩石中的裂隙,不断向下发生垮塌坠落,便逐渐雕刻成今天看到的方山模样。
岱崮地貌是沂蒙地区一种特殊地貌景观类型,诸多岱崮方山之中,尤以南北岱崮和团圆崮最负盛名。团圆崮,被一条断裂带切割而形成一高一低两座,东崮顶部石灰岩厚度达20余米,崮顶有近代军事防御寨墙、岗堡等遗存;西崮顶部灰岩层厚度与东崮相同,顶部有古寨房屋、寨墙残迹。
南、北岱崮相距1.8千米。相传清明之日,可于崮顶远望泰山,因而这里被称为望岱崮,后简称为岱崮,或许这就是“岱崮”名称的由来。崮顶植被良好,景色秀美,如两把绿色巨伞擎于沂蒙大地之上。
特殊的地质背景,给蜜桃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蒙阴蜜桃因“色泽艳丽,果肉细腻,汁甜如蜜,个大味香”而得名,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蜜桃之乡”。初春桃花漫山盛开,座座崮体如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于桃林深处。
风光俊秀的沂蒙山,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先贤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存。蒙山第一道山门——万寿坊,高大宏伟,蔚为壮观。四周雕刻有九十九个“寿”字,彰显出道家文化中对万寿仙宫的无限向往。
山上的处处题刻,无不彰显着生于沂蒙的书圣王羲之的流风遗韵。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携手同游,宋代文豪苏轼赋诗向往,更有康熙乾隆等帝王,纷纷登临沂蒙山,赋诗抒怀。“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正是对沂蒙山的真实写照。
沂蒙山可以追溯到的文脉流觞远不止于此。始祖伏羲后裔在此建立颛臾国,拜祭绵延,独辟拜山文化。春秋末年,孔子登临沂蒙山,留下了“登东山而小鲁”的慨叹。随着1972年银雀山古墓的发掘,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光芒。古墓中出土的竹筒和文物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代初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因为这些璀璨的文化,沂蒙山得以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缕,远古华夏东方文化的中心。
连绵起伏的崮群是沧海桑田的结晶,也成为红色革命的圣地。孟良崮战役,解放军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师,一举扭转华东战局,在解放战争的历程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这片土地谱写着“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英雄六姐妹”、“孟良崮战役奋勇支前”等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沂蒙山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基石。
今天的沂蒙山,因其揭示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科研价值、对金刚石工业划时代的影响和极具代表性的岱崮地貌,而成为一处独一无二的地球科学实验室。2019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千年历史的沉淀、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文人骚客的豪迈在这里动情地演绎,不经意就映射了地质公园人地和谐的永恒主题。
如今的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不仅对珍贵的地质遗迹采取了有效的保护,也因对旅游业的促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你经过沂蒙山,记得在山脚的崮乡停下来看一看油菜花,去到山顶偶遇放养的羊群,到了傍晚和霞光短暂相遇。你还能在水车旁,哼着沂蒙山小调,吃一张刚刚摊就的大煎饼。四月的午后,在桃花林随意游走,这十里桃林和人间烟火就是沂蒙山送给你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