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旅游 > 国内游 >

有这样一个名人故居,被当地人嫌弃

发布时间:2021-09-27 09:55来源: 未知
    我国很多地方对于名人故居都持有保护的态度,如果有地方的老房子要遭到拆除,还会闹得人尽皆知。
 
    原因无他,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情况下,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土地都是寸土寸金般的存在,很多古建筑需要为了“发展”让路,这也导致了许多人的不满,很多人觉得这是在糟蹋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建筑保护的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不过,在江苏省无锡的旧城区,有这样一个景点,也是名人故居,被当地人嫌弃,反而是政府出资保护它维持着原样,它就是阿炳故居。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出生于无锡的民间艺术家,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记得小时候曾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二泉映月》的课文,而阿炳正是作者。
 
    音乐课上老师也放过《二泉映月》的曲子,那时年龄还小,对悲伤、辛酸之类的情绪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只是觉得曲子本身是一种向下的情绪,听久了容易让人不高兴。
 
    但后来在了解到了阿炳坎坷的一生后,也能了解为什么他会创作出这样的音乐。阿炳4岁丧母,8岁与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这也是为什么阿炳故居原来是雷尊殿道馆的原因。
 
    阿炳天生对音乐十分敏感,也很有天赋,还有着一副好嗓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然而在父亲去世后,阿炳因为交友不慎而染上了不好的东西,倒了嗓子,生活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从事生产工作,只能在街头卖艺。在街头卖艺期间,阿炳演奏了许多歌曲,表达了拒做亡国奴的心情。
 
    民国36年,他身患肺病,卧床咳血不止,只能在家中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最终在1950年,57岁的阿炳病逝了。
 
    回顾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体验过幸福和快乐的滋味,唯一一段误入歧途的日子里,也许获得了一些虚无缥缈的所谓“快乐”,但短暂的“快乐”之后,他又被拖入了深渊之中。
 
    但也正是那段日子,让阿炳此后的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才会在后来创作出很多经典的民间音乐。有很多人争论《二泉映月》到底是写给谁的,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曲子本身的价值。
 
    而阿炳的故居也一如其人一般落魄潦倒。除了大门口稍微像模像样一些,进入其中就会感受到破败。
 
    阿炳的故居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看惯了那些富豪、地主之流的房子,再进入阿炳的故居只会觉得狭小、逼仄,连墙壁上都满是黑乎乎的颜色,墙皮也已经脱落了。不过这并不是保护不到位所致的,而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阿炳故居。
 
    最里面的房间是阿炳睡觉的地方,很小的一张床,床上耷拉着一个破旧的蚊帐,这感觉就像是屋主人只是暂时离开,很快就会回到这里的样子。
 
    床边摆着一个灰扑扑的柜子,柜子旁是一个小方桌,桌上只有一个茶壶和一只缺了口的碗,处处都彰显着它的破败。
 
    相比起来,反倒是院子里的那些树木花草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样貌,和阴沉沉的房屋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5年时,当地政府曾出资5000万对阿炳故居进行修复,不过这修复可不是说翻新,而是要让这里的每个东西都保持着原状。
 
    与之相反的则是当地居民的态度,很多人都对政府的这一举动不满,觉得与其保护这样一个破旧的故居,还不如把钱用在其他该用的地方,这样破旧的房子留在城市里只会影响市容。
 
    同时因为阿炳故居并不气派,对于旅游业的带动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如同鸡肋一般,不少人觉得还不如狠狠心拆了算了。
 
    还有人觉得阿炳不过是被捧杀的流浪汉,根本配不上艺术家的名头,留下他的故居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无论人们怎样地争论不休,阿炳故居至今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占据着一个不大的地方。如当年的阿炳一样,在茶楼外,占据着一个小小空间,抱着他的二胡,而陪伴他的只有音乐和歌声,以及几十年漫长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