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里面生活着这样一群人,福建客家人
发布时间:2021-09-01 09:49来源: 未知
在福建龙岩,有着一座座坐落于山林之间的圆形土楼,土楼里面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操着一口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却不在56个民族的名单里;他们吸收了海洋文化不断向海外扩展,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他们偏居中国政治文化主舞台的一角,却又自信自称是真正的汉族传人。
他们,就是福建客家人。
客家客家,客而为家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相反,他们起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群体,客家人可以被称为一个民系。
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
福建龙岩|山林间的每一座土楼,都是客家人历史的见证
客家人主体分布地区
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渡的河洛衣冠,有人说客家人的祖先基本是平民百姓。
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说客家人的主体是东迁的畲族。
有人说客家人在唐宋之际形成,有人说在宋元时期形成,也有人说在明清时期才形成的。
客家毫无疑问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但关于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学界多有争论,结论也千差万别。
“民系”一词为广东学者罗香林首创,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
中国南方汉语方言众多,因此汉族民系的划分常常又以方言为主要标准,如说粤语的广府民系,说吴语的江浙民系。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客家人当然也就属于客家民系。
而福建龙岩,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是客家人的历史舞台。很多人了解客家文化,都是从福建土楼开始的。
龙岩全市200多万客家人,占了全市80%的人口,而且长汀县更是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那么,如此庞大的客家族群,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家方言客家话,又被称为“涯话”、“新民话”。无论是“客家”还是“新民”,这个族群都被强调了“客人”的属性。
确实,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他们不断迁徙、不断南下的历史。
作为汉人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是由中原南迁而来的汉人发展而来的。
汉人南迁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政权更迭不断,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割据战乱之中。
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许多中原居民南迁。南迁的汉人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主要分为湘语系和闽语系,福建客家人的祖先,便是其中的闽语系移民。
到了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局势再次动荡不安,因战乱流亡的中原士庶堪比“永嘉之乱”。
李白更是用“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来形容这次中原人士南迁。
南下的中原汉人,挤压了原客家住民的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再次踏上迁徙的路程。
这一次,由于平原地区早已有族群居住,他们只好翻山越岭,来到闽西丘陵地带,固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因为畲族土著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更早移居的汉族很早就聚居于此,所以这一批后来的移民被称为为“客”,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
最终,定居在闽西的客家先民,就是今天福建龙岩客家人的祖先。
反客为主,不忘本根
长期的流动和迁徙并没有打散这个民系的凝聚力,反而使之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群体意识。
这种群体意识体现在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是与现行北方官话迥然不同的客家方言。
客家先民虽辗转多处,但是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和族群意识却逐渐鲜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维系元素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
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和长期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让客家话和其他汉语方言区别甚大。
福建龙岩|山林间的每一座土楼,都是客家人历史的见证
不仅是发音规则上,连语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将“添”字加在句末表示“再一次”之意(“食一碗饭添”意为“再吃一碗饭”)。
即使是客家文化圈内部,方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外人即使会某一种客家话,想无障碍走遍客家聚居区也并非易事。
分析其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和客家人生活的地区相对独立有关之外,和客家人的文化人格也有很大关系。客家人强调宗族关系,不说自家话会被视为忘祖,从外地娶进来的媳妇也必须学说当地话。
尽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间接导致了客家话的多样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夹杂了畲、瑶、黎等少数民族的方言成分,但是从整体上看仍保持着客家话的主体性。
客家人是汉族中稍后形成的民系,要晚于南方其他民系如广府人和闽人。
但是正因为客家人对文化的恪守,对文化记忆的定格,在经过千年的漂泊、万般的磨难后,才能从浑沌中走出,在南越大地上崛起。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自尊,又怎以维系这样一支万里长旋,而又散居在南方多个省份以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民系呢?
对方言的强调,表面上是同乡情谊的简单反映,实则是客家人艰苦的流亡迁徙历史造成的自我价值观的反映。
对外而言,这也是客家人提高人群凝聚力的工具,以在战乱年代和与土著争夺生存资源时占得先机。
而另一个让闽西客家延续千年的重要因素,就是客家人的团结以及极强的宗亲观念。这在福建土楼上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客家土楼又叫围屋、围楼,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筑。
特殊的围屋式建筑,也是其特殊生存需求的写照。圆形或方形的围屋,内部有充足的空间安置人员粮草,外部则可以完全封闭成为碉堡。
设计成这种形状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土著居民和山贼流民的袭扰。客家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一望而知。
客家人因环境的制约和宗族思想的影响,往往数百人聚集在一座楼中,其血緣关系的纽带相当紧密,他们相互協助又互相独立。
一座土楼、一座围屋,就形成一個客家宗族社會,从娱乐(有的楼內有戏台)到家族祭祀,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到用水和学校教育一一齐备,这無疑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社区。
证
客家民居里曾经几代同堂、全族聚集的盛况,如今已变得弥足珍贵。深藏在血液里的客家基因,最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现在,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高大、古朴的雄姿,屹立于层层青山之间,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客家民居建筑,独特的粗犷与质朴之美,震撼着每一位观者的感官。
强大的凝聚力,正是客家人得以在异域他乡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发展的原因。
流动迁徙了上千年的客家人,终于有了安定下来的时候,不用因为战火和土客纠纷而提心吊胆。
继承了古汉文化的他们,即将在自己的土地上慢慢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