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培育产业促脱贫 稳定增收有保障

发布时间:2019-05-25 20:28来源: 网络整理

培育产业促脱贫 稳定增收有保障

5月22日上午,新疆羌都林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右二),在给塔什萨依村村民讲解枣树种植要点。 □全媒体记者 何新社 摄

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是若羌县牧民定居集中安置点,也是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塔什萨依村从一片戈壁荒滩变成美丽乡村,全村201户贫困户2017年已全部脱贫摘帽,目前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为培育增收产业,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若羌县政府大力推动辖区龙头企业新疆羌都林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羌都林牧”),与塔什萨依村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农民变身工人

5月20日7时,塔什萨依村村民帕拉海提·吾加布拉就从家里出发去上班了。他现在是羌都林牧下属的羌都枣业种植基地5场的班长,管理着23名工人。

1年前,帕拉海提还在打理家里的20亩枣园。但和塔什萨依村的大多数村民一样,从牧民转变而来的帕拉海提,缺乏农业种植技术和土地管理经验,虽然家里的枣园打理了很久,收入却不太高。长此以往,一些脱贫户面临返贫的危险。

如何巩固塔什萨依村的脱贫成果,实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若羌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带着问题深入企业和地头,摸情况,理思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逐渐理清思路:扶贫工作应当做村民愿意做的事、村民能够做的事!既然一些村民不擅长种地,那就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出去,让他们去干自己擅长的养殖业。

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18年,塔什萨依村与羌都林牧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协议约定,统一将村民的2300亩没挂果的红枣地,流转给羌都林牧进行规模化管理,羌都林牧每年每亩支付村民100元至300元不等的承包费;自2025年起,按照每亩红枣产量的30%给村民分红……

土地流转初期,个别农户不同意。为此,若羌县上下做了大量引导工作,终于使全村的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但每年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固定收益,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展特色养殖和庭院经济。”瓦石峡镇党委书记孙惠杰说,“一部分农民直接转变成产业工人,到羌都林牧从事枣树管护、牲畜养殖等工作,不仅每月有了固定收入,企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也得到缓解。”

帕拉海提也把自己的20亩土地流转给了羌都林牧。这样,他每年至少可以拿到2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同时,他也成了羌都林牧的一名枣树管护工人。好学肯干的帕拉海提不仅迅速掌握了枣树管护技术,还被提拔为羌都枣业种植基地的管理人员,每月可以拿到4500元工资。对当下生活非常满意的帕拉海提一直说:“我要努力在企业干到退休。”

入股企业,村民喜获分红

2018年年底,村民吐拉汗·吐尔逊领到了310元分红款。虽然钱不多,但吐拉汗非常开心。

按照村里和羌都林牧签订的协议,除了土地流转外,还有一条增收途径:村里将贫困户组织起来,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入股成立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养殖企业。而这两年养殖企业收益好,回报率较高,村民从2018年11月入股,到当年年底,96.2万元入股资金,就有3万元分红。

“这是对村民倾斜的入股方案。”塔什萨依村党支部书记卢志军笑着说,“当初入股时村民们很犹豫,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看到这个分红,村民们很满意。”

羌都林牧董事长许敏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增加收益,努力提高入股资金的收益率。”

除了吸收入股资金,羌都林牧每年还给村民捐赠20吨优质面粉,以降低村民的生活成本;公司将秸秆赠给村民,解决村民发展庭院养殖面临的饲草料短缺问题。未来,该公司还规划引进优质种羊,育种后将生产的小羊交给村民饲养,养大后再交由该公司统一管理、销售,实现企业与村民“捆绑式”发展。

重任在身,企业尽力而为

5月22日上午,在34摄氏度的气温中,许松江又来到羌都枣业种植基地查看。每一片枣树林,许松江都看得很仔细,不时提出意见和要求。

许松江是新疆羌都林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在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的农业园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从事红枣种植和畜牧养殖。目前羌都林牧已建成近3万亩有机红枣种植基地、养殖企业以及肥料厂等,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