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扶贫”产生“化学反应”
发布时间:2019-08-29 15:48来源: 网络整理■把旅游和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务实举措使二者产生相互促进的“化学反应”,既考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与智慧,也考验着治理者的担当与作为,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需要思想上的解放、认识上的统一、思维上的转变,更需要拿出科学思路、管用办法、具体行动,如此才能释放“旅游+扶贫”内在效益,绘出生动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新疆旅游业的兴旺,让“旅游+扶贫”的空间更广阔。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区通过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乡村旅游等渠道,新增就业3.2万余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八成。(据8月14日《新疆日报》)
前不久,笔者前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基层采访,对“旅游+扶贫”产生的效果有很深的印象。从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村民借助红色旅游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风情园,到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牧民搭乘旅游“快车”共享现代文明生活,再到库尔勒丝路旅游小镇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巴州各地通过做好“旅游+扶贫”文章,实现了在发展旅游中助推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丰富旅游发展内涵的良性循环。
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是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旅游和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务实举措使二者产生相互促进的“化学反应”,既考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与智慧,也考验着治理者的担当与作为。
让“旅游+扶贫”产生“化学反应”,要深化认识。要认识到旅游与扶贫的双向促进作用,不断提高“旅游+扶贫”的融合层次,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一方面,旅游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创业门槛低,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旅游业直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够带动全社会间接增加5到8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另一方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交通、通信、水电、暖气、天然气、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土地的流转以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农民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等诸多有利因素,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让“旅游+扶贫”产生“化学反应”,要强化统筹。要强化支持引导,把旅游与扶贫一体谋划、一体布局、一体实施,统筹用好扶贫资金、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前景好、有回报、扶贫带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发展观光农业;支持贫困群众将自有土地、林地、草场、房屋等作为旅游资源,向旅游合作社、旅游龙头企业、旅游景区景点等市场主体入股,确保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持续增收。
让“旅游+扶贫”产生“化学反应”,要建立机制。要建立旅游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旅游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到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务工直接增加收入;优先吸纳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娱乐项目、销售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让贫困人口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旅游+扶贫”产生“化学反应”,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需要思想上的解放、认识上的统一、思维上的转变,更需要拿出科学思路、管用办法、具体行动,如此才能释放“旅游+扶贫”内在效益,绘出生动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