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援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疆乌什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8-22 11:06来源: 网络整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英阿提村(九村),距离县城90多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边境村,有村民1200多人,其中96%是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衢州援疆指挥部今年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设英阿瓦提9村的文化礼堂和村两委办公房已经完工投入使用,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访惠聚”工作组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早阳说:“村民们可以在礼堂里唱歌跳舞,过去买日用品要骑摩托车到40多公里外一师四团集镇,现在在门口小超市就能买到,村办公场所还建起了可以冲水的卫生厕所。”
据了解,浙江省衢州市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拥有130多公里边境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现有深度贫困乡(镇)4个、深度贫困村46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744户64094人。2019年,阿克苏地区计划完成乌什、柯坪2个深度贫困县的“摘帽”任务,拟退出77个贫困村,拟脱贫18019户63673人,全地区实现整体脱贫,其中乌什县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
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孔子南宗故里,有着丰富的儒学传统文化资源。2017年以来,衢州援疆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南孔文化”“衢州有礼”系列文化润疆品牌活动,变“输血”为“造血”,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全力助推乌什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阵地建设 加大文化设施硬件投入
近年来衢州市投入援疆资金6500万元,在乌什县各个村建设文化大礼堂68个,实现了文化礼堂在行政村层面的全覆盖。在援疆的支持下,2018年10月底,乌什县文明办副主任古扎丽努尔·吾麦尔专程去浙江参加了为期9天的培训班,走访浙江各地农村文化礼堂,深入学习借鉴浙江省在精神文明建设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实地考察、授课学习,有效地提升边疆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的水平。
智力扶贫 打造示范性样板学校
援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批批衢州援疆人着眼于“拔穷根、摘穷帽”,持续接力,通过援助基础设施、选派援疆教师、学校结对帮扶等途径,形成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全链式”教育援疆模式。
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加大“组团式”教育援疆力度,注入优质师资,加大示范学校创建。以乌什·衢州小学为例,衢州援疆已经投入1600多万元,改造提升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等硬件设施,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以18名衢州优秀教师为主体,创新管理体制,使得这所小学成了“学生向往之地”“教师培训基地”“国学传承之地”。
乌什·衢州小学校长陆瑞敬说,“我们通过打造一所最有礼的学校,真正让援疆教师从个体变联动,援疆教师从‘客人’变成‘主人’。”目前,乌什县教越来越多的汉族孩子前来入学,打破了原来该校全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在校学生全部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固边兴疆 援建“人才公寓”留人留心
乌什县地处西北边境,深度贫困,自然条件差,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又流失严重。2018年5月,衢州援疆全额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乌什县人才公寓三期交付使用,这是目前全疆唯一一个由对口援疆省市投资建设的人才公寓项目,小区有文体中心、超市、食堂、健身房等,为当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基本保障。
来自浙江省云和县的魏小平,从2018年6月份起,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常驻在乌什县人才公寓,开展浙江援疆“万亩亿元”林下种植黑木耳技术的科研攻关,与乌什县、乡技术员一起统一管理黑木耳示范基地,定时通知农户采收、晾晒、销售,效益均归农户所有。
文化走亲 传播“南孔文化”思想精髓
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2018年9月28日,乌什县教师代表库尔班·尼亚孜(全国100名改革开放先锋之一,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等人到衢州参加了祭孔典礼,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爱国爱家。”当天,在乌什·衢州小学、前进镇国语小学等地,也同步举办了祭孔典礼。
两年多来,开展了“衢州有礼”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如《论语》诵读大赛、“国学诗歌”朗诵大赛、“绽放梦想 快乐飞翔”文艺汇演、“庆元旦 迎新春”等50多场活动。加大诗词界、书画界、摄影界的交往交流,浙江省、衢州市90余人次走进乌什,深入牧区、山区,用手中的毛笔、画笔、镜头记录下乌什县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边疆特色、民族生活气息浓厚的精美书画摄影作品。
慈善公益 “大手牵小手”爱心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