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第30期 畲歌:传唱开来,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19-08-07 21:40来源: 网络整理

第30期 畲歌:传唱开来,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7月25日,雷美凤团队演唱的《畲家姐妹采茶忙》入选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采访对象 供图

(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李广)

7月21日-25日,畲歌“双音”代表性传承人雷美凤带着姐妹们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活动,并获展演证书。她们演绎的畲歌《畲家姐妹采茶忙》在现场大放异彩,将畲歌“双音”的独特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宁德是全国畲族聚居地区,现有畲族人口近19万人,约占福建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许多畲族文化以畲歌的形式代代传唱,流传至今。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畲歌这朵文化奇葩日渐暗淡。

2006年,借着畲族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闽东畲族文化、畲族民歌也有了新的绽放舞台,一场畲族文化传承的“大戏”由此展开。

以歌为言,她一唱就是34年

第30期 畲歌:传唱开来,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雷美凤正在与村民对山歌。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畲族人自称“山哈”,他们以歌为言,传承根脉,吟唱生活,谱写人生,故称“歌言”,“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提到“双音”就不得不提到雷美凤,她是畲歌“双音”唱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让她随口就能唱出清亮的畲歌。

“‘双音’是畲族民歌里难度最大的唱法,不是人人都能唱。”雷美凤介绍,“双音”是中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畲家人认为,用“假声”演唱,声音“嫩”而好听,传得远,唱久了也不累。

雷美凤8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学唱畲歌,16岁那年,她一唱成名。雷美凤告诉记者,1986年,她参加了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那里,她带着家乡的音乐,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分享。因为初次上台表演,雷美凤至今仍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

从此,雷美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畲歌发扬光大!在此后的30多年里,她代表闽东畲歌歌手活跃在全国各类大型民族文化交流舞台上。

2006年5月,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雷美凤来说,多年的演唱终于将闽东畲歌唱进了全新的故事篇章里。2009年5月,雷美凤被认定为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不论是在闽东山海之间,还是跨越海峡两岸,甚至是录制“双音”载入神州七号遨游太空,雷美凤始终将每一次演出都当作是中国民族歌舞盛典,将中华畲族民歌唱得更加响亮。

雷美凤说,对于年轻一代的畲民来说,他们可以借助汉字学习畲语。在她的倡议下,宁德市有关部门与蕉城区联合蕉城民族中学、金涵亭坪小学、八都猴盾小学等开设畲族民歌教学班。

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为了畲族文化能代代相传,雷美凤站到了民族中学、民族小学的三尺讲台上,口口相传,唱响“双音”。 “只要学生们肯学,学多久我就教多久,直到他们学会为止。”雷美凤说。

薪火相传,唱响中华好畲音

畲歌没有曲谱,靠的是口传心授。早些年,受畲汉通婚、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许多畲族后代已不会讲畲语,更谈不上唱畲歌。

“年纪大的不唱了,年纪小的不会唱,不少小娃娃连畲语都不会讲了。”谁能想到,10多年前,雷美凤找不到一起对歌的人。

面对传承难题,“守艺人”急在心头,自发开始了传承新探索。雷美凤成立了畲族音乐活动中心,每周安排3天时间到中心传授孩子们畲歌。目前,活动中心已有学徒48人,张秀乐就是这48名学徒中的一员。

张秀乐虽然只有14岁,但她学习畲歌已有5年。2014年,还在金涵中心小学读书的张秀乐,在一次音乐课上,听了雷美凤演唱的一首《盘古歌》后,作为汉族姑娘的她,就对畲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学时,因为对畲语一窍不通,只能首先将歌词一字一句译成拼音,不断熟练朗读。之后,设法理解歌词的意思、意境。掌握歌词后,再进行曲调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