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

发布时间:2019-06-15 14:15来源: 网络整理

□本报记者/韩沁言

行走在莎车县广袤的田野,100万亩巴旦木和套种在巴旦木林下的万寿菊很是抢眼。

“我家共有6亩巴旦木地,去年卖巴旦木就挣了9000元。”5月20日,莎车县阿热勒乡巴依都维村村民阿卜力海提·图尔荪说。

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莎车县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着力精准定位育产业、久久为功谋长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

“扶贫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

“种植巴旦木,能摆脱贫困?”

曾经,莎车县阿热勒乡巴依都维村驻村干部努尔古丽·艾买提的提议,让不少贫困户心怀疑虑。

莎车人对巴旦木并不陌生,被誉为“活化石”的巴旦木在莎车县的种植历史已有1300年。

莎车县大规模发展巴旦木产业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品种搭配、花期授粉等种植技术跟不上,好的年份一亩地仅收几公斤巴旦木干果,推广十分艰难。

然而,努尔古丽的信心来自莎车县引进巴旦木新品种和科技攻关。之前,县上邀请专家进村把脉: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条件,这里都适宜巴旦木生长。

“还有个因素,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基础差,要考虑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努尔古丽说,“巴旦木树耐干旱、病虫害少,管理要求不高,贫困群众很快就能上手。”

“去年我卖了2吨巴旦木,每公斤40元,收入8万元。”莎车县霍什拉甫乡加依巴格村村民努尔麦麦提·艾则孜说,“巴旦木已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巴旦木丰产期亩均收入达到上万元是完全可能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常规作物的3—5倍。”莎车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张强说。

路子选好了,县里免费提供苗木,可一些贫困群众起初并不买账,担心巴旦木产业做不起来。

“身边人、身边事最有说服力。”莎车县委副书记刘德勇说,一大批像努尔麦麦提那样的贫困户成功脱贫,吸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投身巴旦木产业,这也是县里“咬定巴旦木不放松”的重要动力。

如今,莎车县已种有40多个品种百万亩巴旦木。2018年全县巴旦木总产量达4.48万吨、实现产值10余亿元,已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业、养蜂业、林果业为主的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巴依都维村贫困户阿卜杜艾尼·尼亚孜麦提的脱贫致富产业是巴旦木。不过,最早种下的一批今年刚挂果,盛果期还得等上几年。

眼前咋办?怎么脱贫?见记者疑惑,阿卜杜艾尼径直引路,来到村口的巴旦木林。“我家栽种的8亩巴旦木树,4亩套种小麦,4亩套种万寿菊。”他说。

去年,阿卜杜艾尼套种的万寿菊,当年种当年收。万寿菊卖了6000多元,加上爱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他和村里不少贫困户一起脱了贫。“再等几年就看巴旦木了,满树都是票子啊!”阿卜杜艾尼充满期待地说。

利用扶贫资金,莎车县鼓励贫困户种植巴旦木的同时,引导他们发展农区养殖业。巴依都维村村民阿卜力海提·图尔荪种有6亩巴旦木,全部套种苜蓿。“去年我卖巴旦木收入9000元,出栏5只羊挣5000元。”阿卜力海提笑着说,通过养羊“挣快钱”,农闲时在县城卖水果,一年少说也能挣1万元。

巴旦木改变了阿卜力海提的生活,不仅让他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而且屋里还购置了一套新家具。

打好产业扶贫仗,既要管当下,也要管长远。看得见眼前的实惠,贫困群众心里有底,才会发展长效产业;有了长效产业,脱贫致富才更有保障。

按照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和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工作部署,莎车县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十大工程”,将扶贫车间、庭院经济、小超市等作为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其中大多数可以当年见效。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区内协作扶贫“五位一体”综合发力,去年莎车县9717户39315人脱贫,20个贫困村退出。

“长远看,产业扶贫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刘德勇认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效果不能单纯以贫困户脱贫为衡量标准。

“风险可控制,农民就敢干”

村民努尔麦麦提·马木提看到邻居种巴旦木脱了贫,也动了心。

“一亩地栽种24棵薄皮巴旦木树,咱本来就是贫困户,赔了可咋办?”努尔麦麦提正为难时,县上的技术人员找上门告诉他,只要按照技术规范栽种,苗木县上免费提供,巴旦木树下套种万寿菊,并不影响地里的收成。

有人教技术,有单位托底收购。心里石头落地,努尔麦麦提起早贪黑、浑身是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