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干部一走,产业就散? 把扶贫干部的动能转换为

发布时间:2019-06-03 23:46来源: 网络整理

干部一走,产业就散? 把扶贫干部的动能转换为

  大批贫困户靠扶贫产业脱贫-詹彦-摄

  扶贫产业对于脱贫攻坚意义非同寻常。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一些贫困村有了自己的产业,很多贫困户因此脱贫。但随着扶贫干部的更替、离任,加之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部分地方扶贫产业中途撤走、熄火,难以接续,面临停摆危机。

  一个扶贫干部,带动一项扶贫产业

  高旭平是山西社会主义学院派驻神池县戎家梁村的第一书记,49岁的他在这个偏僻小山村一呆就是4年。近年来,他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发展“二代杂交猪”项目,圈养、散养、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31头发展到100多头。

  “散养猪项目符合当地实际,贫困户们也增了收、脱了贫。”高旭平说,春节、中秋期间,猪肉被他单位的同事、亲朋好友等抢购一空。

  “去年向单位争取的蜜蜂养殖扶贫资金超过50万元。”从云南省委农办派驻到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王波告诉半月谈记者,在他的协调沟通下,去年4月一家本地蜂蜜企业在村里建设了“中华蜂养殖基地”。

  他们采取政府购买蜜蜂、公司运营、贫困户参与、村集体监督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去年,“中华蜂养殖基地”已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在蜜蜂养殖基地务工,贫困户户均出售的蜂蜜产品收入近千元。“跟着企业学养蜂技术,每个月还有2600元工资。”“直过民族”脱贫户二妹说,现在她已经学会了培育蜂王、分群。

  扶贫干部离任,扶贫产业停摆

  当前,各地扶贫干部都在积极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找路子、出主意,一些产业发展成效也在逐步显现。但随着驻村扶贫干部任期到期,干部轮换变动,部分地方扶贫产业接续发展面临困难,可能导致扶贫产业出现停摆。

  一些扶贫产品难以形成稳定市场,主要销售对象是扶贫干部所在单位同事及亲朋好友。

  在一个贫困村采访时,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场经营很平稳,猪肉主要由驻村队长的单位同事及亲朋好友购买。但由于肉品不能进入商超,难以形成稳定市场,养殖规模不敢扩大。

  据介绍,进入商超销售的前提是猪肉一定要具备“二证二章一报告”,这些手续由有资质的屠宰企业出具。当地只有一家屠宰企业,已有固定的生猪调运渠道,对于新生的、饲养不太规范的、货源品质不太稳定的扶贫猪(扶贫猪主要是靠传统方式圈养),因惧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愿也不敢合作,持拒收态度。

  该名驻村队长坦言,自己任期将满,即将离任,虽然会有干部接任,但村里的养殖业未来能走多远,不得而知。

  这名驻村队长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在另外一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进驻后经过调研,因地制宜地规划了农业产业集聚园区,园区项目规划了种养、加工、冷贮、运输等全产业链,并引进省内知名大型农企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分3期实施。经多方协调努力,第一期年出栏2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分得红利。

  按照园区规划,第二年将进行二期项目生物有机肥料场的建设,将粪污加工为有机肥。这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为企业增加新的盈利点。

  然而,在第一批次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期满离任后,项目分段实施的第二、三期等后续工程便处于停滞状态,继任者前期未参与整体规划,对前任的发展思路和其他资源不能有效接力,造成发展空当和断层。

  后续产业的无法推进,使猪场产生的粪污等无法加工成有机肥料,因不能为第三期的有机农副产品种植所用而产生环保问题。执法部门曾要求关闭,但因是扶贫产业被要求及时整改。村干部、村民们感叹“原来的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在就好了”。

  产业链的断层使一些农业园区只能依靠单一产业高负荷运转。单一的农业产业抗风险性极弱,将来要么因政策执法关停,要么被市场淘汰,增加了乡村振兴的成本。

  事实上,因扶贫干部离任导致后续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的情况并非个案。在一些贫困地区,随着部分扶贫干部期满离任,引发了催款潮,部分产业面临停摆危机。

  一些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冲着第一书记、扶贫队员是信誉高的公职人员,和他们有良好关系,因此才愿意垫资承担饲养相关费用。在知道扶贫干部要离任消息后,企业开始联系清欠、催款。而集中清欠导致一些扶贫产业的储备资金、现金流下降,部分扶贫产业面临破产危机。

  可持续发展难题考问扶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