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金融 > 财经要闻 >

货币大放水近30万亿,为什么总量只增加了6万亿

发布时间:2023-02-19 11:47来源: 未知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和大家解释了我国广义货币的统计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统计范围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从表面上面看,我国印钱的数量大于美元和欧元的总和,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也仔细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发现有些网友很热心,都没有看文章,只看了一个标题就开始喷了,喷的内容和我在文章中说的完全不同,我也很无奈。今天我们还是来深入聊一下货币问题吧,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是之前那篇文章的续集。

为什么2022年广义货币增长了二十万亿,但经济却只增长了六万亿,其中到底反映出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希望各位网友看完这篇文章后再喷我吧。去年一年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比较困难的一年,原本打算把经济的发展目标定在5%,但上半年一过,就发现这个目标要想实现就比较困难了,想要刺激经济就只有狂印钱。

去年一年我们的M2广义货币增长了28万亿元,如果大家对广义货币还不是很清楚的话,可以去之前的文章考古一下,2022年的GDP总量却比2021年只多了600亿。如果大家仔细看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投入产出比不合算。我们在一年中投入了二十八万亿人民币,产出却只有六万亿,这似乎就是妥妥的亏本生意。这多发行的二十八万亿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我们把它折算成美元,就是4.2万亿美元,在这个世界上,全国GDP能超过4.2万亿美元的国家可不多。

德国4.26万亿,日本4.94万亿,欧盟17.18万亿,美国23.32二万亿美元,其他国家都在这个数量级下面,也就是说我们去年一年增加的广义货币就已经是德国一年的GDP了,但增加的GDP却连一万亿都没有赚到。如果从相对数来看的话,其实这个数据也不是太大,这二十八万亿人民币相对全部货币来说增加了12%,这在历史上并不是属于天量级别的。

1993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近百分之三十七,二零零九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27.6%。从这个数据上看,去年增加的量和以前相比不算很大,但大家注意一个问题,以前的货币基数是远远小于现在的,就好比是我们以前刚刚加入WTO的时候,GDP的增长量都在10%以上,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增长都在3%左右,这已经算是很好了,但他们的基数大,我们的基数小。现在我们国家的GDP排名全世界第二,我们的基数也大了,增长百分比相对来说就小了很多,所以说虽然广义货币只增加了12%,但这个绝对数量也算是很大了。

根据央妈公布的数据,1993年的时候,人民币M2的发行量还只有3.5万亿元,短短的30年间已经变为了266.4万亿元,足足增加了75倍还多。我看到评论区当中很多朋友对多增加的货币很反感,但在经济发展中适当的货币增加是必须的,因为货币是整个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一旦货币减少了经济就无法发展。

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只有两个人做交易的时候,只需要十元就可以完成货物的买卖,但如果交易人数增加到100个人呢?如果市场上只有十元,那就没有办法实现增加的交易了。所以,当经济在增长中货币的增加是必须的,当然也要适量信贷,货币主要是以信贷为基础。大家不要认为所谓的增加货币就是用钱,其实货币的增加很大一块是来源于贷款的增加。最近几年来看,因为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整个经济体的信贷需求不像以前那样持续地高增长,其实我们现在就是从以数量取胜转变为以质量取胜的这个阶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其实这个转变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2016年以来,每年M2的增长率基本都在10%以上,说明这个转变早在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2022年的12%算是六年来的最高值。按道理说,只要广义货币每年都在增长,那么GDP也会增长,因为我们的GDP是按照名义货币来计算的。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期间这两个特殊时刻,我们GDP没有按照这个规律正常,其他都是正常的。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已经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但去年我们在M2大量增长的前提下,并没有发生GDP的大幅地增长,反而是出现了几十年来的GDP增长的新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首先来看这二十八万亿人民币到底是如何来的广义货币M2是统计了所有在银行里的存款,以及所有在企业和老百姓手中的现金。如果我们在深挖这些货币的由来,其实大部分都是来自贷款,比如老百姓资产的增加可能来自房价的上涨,而买房子就需要贷款,企业要发展生产提高产能,就更加离不开贷款,这就是著名的贷款创投货币的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再实行金本位制了,因为在金本位之下,货币创造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但央行存有适当的黄金还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增长货币的信用度。

既然这些货币大都来自贷款,那么这些贷款究竟去了哪里呢?我们查询了去年全年的贷款数量后发现,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1.3万亿元,但居民从金融系统中得到了新增贷款却只有3.83万亿元,剩下的都是企业和政府贷款。也就是说,新增加的货币中大部分钱给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居民贷款主要就是买房和买车,这些拿到贷款的企业把部分钱重新存入了银行,或者通过亲戚活动支付给其他企业或个人,这就形成了全社会的新增28万亿元存款和现金呢?那么为什么这二十八万亿带不动我国经济呢?

我查阅了过去二十年的数据发现,带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占比中,投资大于消费,消费大于出口。投资在过去几十年中拿到了大额的贷款,这些贷款主要是给了国企或者是地方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地方的GDP的做法,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很多地方都是超前建设,把未来几十年的建设都提前搞定了,导致去年城投债违约的累是一个借一个,而去年大部分贷款被用来借新还旧,所以说要想再去搞投资建设,就没有更多的资金了,GDP的增长自然就上去。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靠投资基础建设拉动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量贷款放给国有企业和地方搞建设,再通过工资形式进行支付,把钱转移到居民手中去消费,这种模式资金利用率不高,消费太多,已经走不通了。而出口增长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而是要看国外居民的收入是否增加。所以说要想拉动经济,投资和出口现在来看都是无法走通的路了,只有靠消费进行内循环,才能真正拉动经济。

可是现在新发行了28万亿元,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那些与这些企业有关的人的口袋,比如企业的员工和供应商,而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没办法拿到足够的贷款,导致发展缓慢。从另一个方面看,钱流向的地方必然会增加大量财富,这也是贫富差距出现很重要的原因。贫富差距的增加并不会使经济快速增长,反而会使经济出现下滑。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普通打工人,他额外增加了几万元会怎么办呢?除了部分存起来。然后当然会去购买一些还缺少的东西。由于普通打工人数量很多,这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会迅速增加,而少数富有人群如果增加几百万,他会怎么办呢?由于富人对钱已经没有感觉,生活已经富足,没有任何欲望了,新增加钱对他来说只是财富数字变动一下而已,最多购买一辆豪车,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并没有增加很多,所以说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中产阶级增加,刺激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这样就可以让GDP健康的增长。用经济学专业术语来说,普通人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普通人赚了钱可以带动更多的经济活动,而富人不会。而这种状态的改变需要贷款机制的改变,说白了就是分配财富的方法要改变。而中国传统的通过国有企业发放超量信贷拉动经济的模式,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可能是适合的,因为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商品早已过剩,我们今天的问题不是物资不够的矛盾,而是生产出来后大家没钱购买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普通人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还是采用传统的将大部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和地方,它的效率必然是不高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无法完成的,经济健康的发展也是无法实现的。其实我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2020年5月首次就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重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其实就在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后要更多的依赖于国内消费,而不是国际市场,国内消费靠谁?就是靠普通老百姓的购买,但利益方会放手吗?这就需要有一个博弈过程。要想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唯一的思路就是提高劳动者在经济分配中的占比。

这就需要将资源向普通人进行倾斜,鼓励私有企业贷款搞生产,鼓励贷款个人创业,增加中产阶级的收入和可分配利润。如果继续过分忽视劳动者的财富增长,那么拉美化陷阱正在等着我们呢,可能会出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通货膨胀会很严重。最后我来总结一下,新增加的这二十八万亿主要是通过贷款方式而产生的,这二十八万亿人民币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和地方城投债的借新还旧,这就导致了经济需要发展的钱并不成多,而可以真正搞活经济的私营企业和个人却拿不到足够的资金,这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我们投入资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又引申生出了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不同群体所得到的可以发展的资源不同,得到更多贷款和资源的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可以有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没有得到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只能慢慢靠原始积累来累积财富,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又对经济增长形成了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新增28万亿元为何没有换来经济增长,原因是这二十八万亿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使经济无法发展。这个二十八万亿贷款的分配不均又形成了贫富差距,导致了购买力的下降,这是使经济没有增长另一个原因。